发布时间:2017-05-16
人们常说,“人一生机会不要多,一次抓住也许就把事给办成了”。现实是创业成功率仅有1%,99%的人曾经只算“遇到”认为对的商业机会,却没有把“握住”商业机会。1%创业成功者中有99%是第二、第三个以上创业项目上才获得成功,这说我们无法一次性就掌握住所谓的“机遇”。人生有几个人玩得起三次,估计创业三次不死还在创业中的人,都快成为僵尸。有的人只是看到机会,并没有把机会变成商业机会;有的人只是参与这些商业机会,并没有成功“把握”这些机会。那么如何捕捉正确的商业机会呢?郑老师将把这价值连城的信息传递给你。
1学会观察,有助于对机会最准确的捕捉。
所有商机的出现,都是解决社会需求的一个开始,若懂得享受生活,才会观察生活。有的人吃饭、睡觉、玩游戏也能“看”到机会,而有的人在机会面前却“视而不见”,相同的时代,相同的背景环境是怎样的原因而形成的差距。史玉柱玩出来的征途,当年史玉柱受制于脑白金的市场触顶天花板的影响,已占据保健品市场80-90%份额,其企业已经无法实现高速增长。网游国际市场在国内的兴起,让史玉柱看到“新的机会”,因为其已经观察了很长时间,自己也在玩这些游戏。当国外行业或者一线城市出现一些“新的热潮”、“流行事物”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这些商机是否是你“感兴趣的点”,观察的重点是“新事物做延展性思考、老事物做完善性思考”。国内的很多应用厂商,也在国际市场观察而来。比如当年的QQ、滴滴打车、微信在国外都有成熟的应用市场,取得一定的市场规模。假设我们不具备观察国际视野的能力,你总能观察你的朋友圈、同学圈、网络上你也可以做观察,总之有心你就会有所收获。
2细致分析,项目机会的规律找寻精准切入口。
大的趋势来临时,普通人多数都是“看不上,赶不上,不敢上”。用电商行业来举例,当年淘宝创业我们很多人一开始正是”看不上“;网购发展到成熟阶段,我们要动起来却”赶不上“别人的步伐;后电商时期竞争激烈需要依赖烧钱来获得大部分流量时,我们已经无法玩转变成”不敢上“。
3精准收集,对于身边的商业机会,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加以佐证。
我本人以前给企业做咨询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不同案例来说明问题的观点。因此我会关注这类报纸杂志,将好的案例剪贴下来。如今大家平常阅读文章都是通过智能手机,阅读完就让那篇文章就躺在收藏夹,再也没有被打开过,阅读为了丰富知识并不是为了放进收藏夹。因此对于一些新的项目、案例创业文章,阅读需要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思考观点或者升级版执行思路,这是储藏知识的最佳方法。很多的商业模式,是在不断收集优秀创业案例的过程中产生,而当我们确定一个领域过后,更多的是对领域内的信息、行业、发展前景、隐藏风险收集,深入掌握行业的动态。
4探索发现,属于你的那一份商机。
没有一个好奇心,即使是再好的机会再你面前也不会被发现,我们很多时候只限于眼前事物的了解。发现是关注、提问、思考转换的过程,也是找准商业对手的软肋,提升自己特色的机会。史玉柱为了给巨人找到新的增长点,因此玩游戏有玩了近两三年,其目的是为了把自己当成用户融入到产品中去,发现同类产品的不足,研究游戏设计的机制。当我们寻找自己的创业机会的时候,能否转到探索发现、融入、找出提升点,你比别人占据怎样的优势,需要研究出来。仅仅在发现的商业机会中全盘拷贝不去加以创新,如何与同行竞争。外界对腾讯马化腾的评价就是不断的抄袭他人的模式,说因为腾讯有强大的流量入口,其实腾讯也在创新,无法创新的项目就玩不转,比如你知道的拍拍,他们就没有找到自己的特色,同时期的集美优品、折800缺还活着。
5理性考察,识别机会的真实性。
为了抢所谓的“机会”,很多人看见邻居养兔赚钱,周围的人都去养兔子,而你却不知道,那个时候养兔的没有做指导养兔更赚钱。前天我花了两天调查后写了一篇文章,“中国合伙人”陈宣兵的骗局,文章谈到有人创业交流群有读者花9.8万元被人洗脑,还有山东的农民花了3万元加入某网上致富系统,这些人就是缺少项目辨识度,不懂得如何考察项目,因此花了大钱反而没有抓住所谓的机会。
6加以验证,检视商机落地的因素。
人很奇怪“很多时候我们容易相信人,比如赚钱的事情上;很多时候我们又不太相信别人,比如借钱上的事情上”。验证商业机会,我们需要考虑市场的适应性、消费群体的特征、区域特性等多重因素。中国除了川菜能跑遍大江南之外,其他的菜系如淮扬菜、徽菜等为什么必能火便大江南北。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其一、四川是人口大省,可以说那个地方都有四川人,人口优势;其二、川菜有其明显的特色,麻辣形成一种强烈的风格化,消费者的识别度高;其三、川菜能够传递一种文化,麻辣文化即使朋友文化,你看看外地去川菜馆消费的更多是朋友圈的人。现在很多项目讲究孵化,小范围种子用户做试点,就是这个道理,验证模式在小种群体中形成的口碑效应,用户反馈。
7融入实践,机会的把握不能只停留在已知层面。
往往我们掌握的案例很多,方法很多而真正去事件的人很少,懂得融入的人更少。于是乎抱怨员工执行力不行、抱怨市场不行,各种问题出现。因为知道的很多,做到的人很少,如何将所掌握的应用到所掌握的市场人群中,融入用户习惯让商机在当地发芽,形成消费者认同的价值观,前提是我们的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机会是架在空中的,只有融入用户需求才能做到真正的落地。近期我们创业行动家不断的在创业群分享如何做种子用户的培养,通过种子用户如何做裂变、如何通过微信群做种子用户群裂变,就是帮助初创项目做商业机会落地的实践,鼓励做各种形式的测试、由更多的用户参与创新、产生营销、服务、产品的多种个性化需求,完善服务体系。
8持续修正,创业过程中对把握的项目进行修正。
上面我们谈到为什么创业的过程中成功率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持续修正。很多创始人对市场的敏锐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遇到反馈的问题处理的不够及时,让企业失去自我完善的机会。当我们制定的机会没有实现的时候,不是我们制定的目标过高,就是我们修正不够及时,“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措施”通过制定业务流程图建立岗前操作流程,避免新员工对执行的偏差得不到修正。
9快速整合,是为了使得抢占市场先机。
整合能使得我们进一步放大市场的响应速度,联合产业链上线游、客户高度重合的商业群体做到1+1=10的效果,整合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过剩”,别人“过剩”的资源是你需要,你“过剩”的资源也是别人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