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海淀园工会“普惠服务模式”的可持续性拓展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17-11-14

  随着全国工会“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互联网+”工会普惠性服务的持续推进以及推动工会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重点工作纳入“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工会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关村海淀园工会工委”)积极回应上级总工会各项要求,整合园区工会系统资源,加大工作投入的力度,深化了解职工、贴近职工、联系职工、服务职工的新路径。

  自2015年以来,中关村海淀园工会工委官方网站从界面优使性、模块互联互通、优化工作流程、开通“个人网上办理京卡”直通道 着手,引导“信息平台、会员数据库、工会网站”三位一体数字工会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便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实现结构瘦身、共享提速、效能提质;坚持整体服务要稳、需求服务要准、活动服务要实、个性服务要活的思路,稳步推进“互联网+专人、专区、专项”的“1+3”会员精准服务模式,加强管理标准规范、特惠商户扩量、流量关注互换和数据实时分析,以组团式、集成化、多元化、精细化的普惠服务,聚拢“工会、企业、职工”借势互赢,巩固核心层、培育紧密层、拓展外围层。

  2017年是中关村海淀园工会工委实施“三年探索工会信息化普惠服务”的关键之年。为此,中关村海淀园工会工委委托北京零点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对园区200名企业工会主席和工会委员、36家工会系统规模企业 及其2200名职工开展了“中关村海淀园职工队伍状况调查”(以下简称“调查”)。依托调查结果、实地访谈和中关村海淀园工会工委会员服务部对3867名园区会员的电话回访及相关统计数据,本文对中关村海淀园工会工委构建“工会普惠服务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特点效果进行分析,并指出在此过程中,适应区域创新效率、优先规范引导、把脉职工多元需要、释放企业工会潜能、购买专业社会服务、借助品牌资源认可度等,都是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工会普惠服务的基本要求。

  一、园区创新底蕴催生“适应性”工会服务

  1.高度产业集群下的创新智力“增长极”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以下简称“中关村海淀园”)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六园”总体布局的核心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源地,是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是中关村人才特区、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自80年代初期以来,北京中关村地区出现了我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密集区域。这里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为高新技术集聚体,在不断的企业衍生、集聚、扩散以及企业异地发展中产生了涉及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环境保护计划等领域的前沿高新技术成果和新兴产业群。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技术领域分布方面,电子与信息类企业相对较多,占比接近半数。

  附图 2017年海淀园企业技术领域分布情况

  

  2017年上半年,中关村海淀园生产总值总量规模、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居16区“双第一”。2016年,国高新企业7578家,约占全国的7.3%,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占全国高新区的1/15左右。发明专利拥有量218件/万人,是全国的27倍,独角兽企业占全国的25.9%。在最近揭晓的全国第一批双创示范基地评估排名中,海淀区位列第一。

  2.园区工会普惠服务聚焦营造适宜支撑环境

  作为“高精尖”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园区,中关村海淀园内企业多为技术主导型研发总部,其对创新程度和速度的要求远高于传统产业,更新换代远比传统产业更快,更易形成具有动态竞争优势的创新网络。

  因此,在园区工会24年的发展实践中,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和特色主导产业,中关村海淀园工会工委积极探索建立适宜高新技术产业特殊发展要求的工会服务模式,创造特色普惠服务环境。这意味着:一是不能用僵化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园区工会工作,必须寓规范引导于服务中,优化配置工会经费使用,鼓励先行先试和发挥企业工会因企制宜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寻求更好地与企业创新发展相匹配的服务效率,必须整合借助区域“高技术”“高智能”“互联网+”业态资源优势,高效收集并处理服务需求,实现线上线下智能精准对接;三是要具有特色,必须及时锁定园区创新创造方向,更新服务理念和手段思路,实现工会普惠服务由传统“人员驻场”向“功能在线”的方式转变。

  二、职工群体时代特点奠定“独特性”服务基调

  由于非公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技术高度密集等特点,使园区企业职工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从业者的特点。调查显示,他们年龄低、层次性和差异化鲜明,具有更强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背景,这些特点带来了园区工会普惠服务在策略和方式上有别于传统工会模式的独特性。

  1.职工群体年轻化

  调查发现,海淀园企业职工平均年龄为35岁,70.3%的职工年龄在38岁以下,其中20.1%的职工年龄在28岁以下。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具有技术与市场变化迅速、竞争激烈等特点,要求职工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和活跃的思维来迎接挑战,这使得园区非公高新技术企业职工群体呈现年轻化。

  附图 2017年海淀园企业职工年龄段分布情况

  

  2.人才队伍“金字塔”结构

  一直以来,海淀园坚持优化以人为本的政策环境,打造“企业为主体,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发挥重要角色”的产学研互动。园区人才队伍呈现良性“金字塔”结构:既有引领“塔尖”的高端人才,又有增强“塔身”的中坚力量,更有扩展“塔基”的基层人才。

  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职工学历在本科及以上。数据显示,学历为本科的占52.9%,硕士研究生的占12.9%,博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占0.4%。

  附图 2017年海淀园企业职工学历水平分布情况

  

  3.多层面人才评价机制

  园区越来越多新兴工种服务着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也成就了园区职工多元职业选择。园区职工从事的复杂脑力劳动具有内隐性,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智力投入。其工作成果以某种思想、技术发明、管理创新的无形形式出现,工作成果不易衡量。园区企业按照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层面设置了多样人才评价方式。

  在园区,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技术职称”、“传艺授徒”不再是岗位评价的唯一标准,甚至无法有效评价新兴职业。调查发现,近半数职工目前尚未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呈现出“有技术无职称”的明显现状。除此之外,拥有高级职称的占7.9%;拥有中级职称的占7.9%;拥有初级职称的占2.5%。这是因为,园区有大量不同行业的技术工程师,他们较容易形成“以岗位高低划分技术职称”的主观判断和归类,如“首席语音架构师”。

  附图 2017年海淀园企业职工拥有专业技术职称情况

  

  4.职工流动性强弱并存

  由于加速业态调整,持续打造技术主导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关村海淀园多为企业研发总部。优渥的薪资待遇、多维的福利激励等,使园区职工呈现出相对的职业稳定性。但在实地访谈中,也发现园区企业的个别业务部门如软件外包等,则呈现“一天进出百人以上”的强烈流动性。

  调查发现,企业职工平均于2005年初次就业,于2010年到目前单位就职。当前的工作平均为职工从事的第二份工作,有多次就业经历的职工平均于2010年结束上一份工作。

  在职工初次就业的时间方面,调查发现,87.4%的职工于2005年及之后初次就业,其中48.8%的职工于2010年至2014年初次就业,10.3%的职工于2015年及以后初次就业。

  附图 2017年海淀园企业职工初次就业时间分布情况

  

  针对园区企业职工到目前单位就职的时间进行分析发现,职工平均于2010年入职。调查发现,有80.4%的职工于2005年及以后入职当前单位,其中43.2%的职工于2010年至2014年入职,19.6%的职工于2015年及以后入职。

  附图 2017年海淀园企业职工到目前单位就职的时间分布情况

  

  在园区企业职工的就业次数方面,数据显示,59.7%的职工从事的工作在3份以下;38.3%的职工从事的工作在3份至5份之间;还有2.0%的职工从事的工作在5份及以上。

  附图 2017年海淀园企业职工就业次数情况

  

  三、普惠服务实践背后的“差异与同质”行为选择

  通过调查对园区工会普惠服务实践和效果分析,我们发现,在区域变革不断加剧、环境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关系不断复杂的背景下,园区职工认知、判断、评价、选择的自主性也相应增强,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需求日益多样。但同时在网络使用、消费方向等生活方式方面存在同质化倾向。

  1.“信息前沿型”网络使用能力

  园区职工对网络使用、信息沟通交流的认同度很高,网络使用能力在其生活中至关重要。他们能够很快地接受外来事物和流行文化,信息素养相对较高。据统计,截止2017年9月,海淀园工会工委官方网站访问量为99万人次,其中官网“海淀园工会会员活动专区”访问量为62万人次。

  调查发现,每天上网时长和使用手机时长在1至3个小时之间的职工相对较多。数据显示,41.4%的职工每天上网时长在1至3个小时间;25.6%的职工每天上网时长超过5个小时;16.7%的职工每天上网时长在1个小时以内;还有16.4%的职工每天上网时长在3至5个小时。

  附图 2017年海淀园企业职工每天上网时长分布情况

  

  在使用手机的时长方面,数据显示,39.6%的职工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在1至3个小时之间;27.6%的职工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超过5个小时;23.8%的职工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在3至5个小时;9.1%的职工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在1个小时以内。

  附图 2017年海淀园企业职工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分布情况

  

  2.生活性消费选择趋同

  调查发现,园区职工消费行为存在趋同效应,在衣食住行方面有着很强烈的需求。对“海淀园工会微信订阅号”的统计发现,“普惠福利”“家庭”“健康”“亲子”“养生”内容为全年热点,“免费”“送票”“演唱会”“亲子”“生活”“美食”为全年持续热词。

  在“海淀园工会会员活动专区”的活动中,不论是五十期的专享抢票活动,还是五十家的专属优惠商户,餐饮美食、休闲娱乐、健康护理等都成为主打实惠项目。同时专区还单独划出“功能区”,推出了春运“火车票”抢兑、“百度外卖”优惠券抢兑、“美食小伙车”、“幸运秒杀”等系列活动。截止到目前,自2017年2月份推出的“百度外卖”优惠券抢兑系列活动以来,其总浏览量已达9.5万人次;单期活动的100张优惠代金券均在1分钟内抢空。

  3.兴趣爱好广泛

  调查发现,海淀园企业职工兴趣爱好较为广泛,多数职工喜好看电影、运动健身、旅游、看书和听音乐等。数据显示,58.8%的职工喜爱看电影;51.0%的职工喜爱运动健身;48.9%的职工喜爱看书;48.8%的职工喜爱旅游;41.4%的职工喜爱听音乐;36.0%的职工喜爱美食;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职工的兴趣爱好是上网、购物和打游戏等,占比分别为26.9%、26.2%和14.7%。

  附图 2017年海淀园企业职工兴趣爱好分布情况

  

  统计发现,“海淀园工会会员活动专区”的《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等两期免费首映观影专享活动,其总浏览量达7万人次。截止到目前,海淀园工会官方微信订阅号稳定用户粉丝1.7万人。2017年度,官方微信订阅号共发文252篇,粉丝涉及内容关键词有“福利普惠”“京卡”“活动”“共鸣”“猎奇”“有趣”“有用”“员工权益”“搞笑”等,共获取12.5万人、22.5万次阅读。

  四、对园区工会普惠服务可持续性的思考

  近年来,中关村海淀园工会工委借助“互联网+”融合方式,有效解决了供需信息不对称、服务空间限制等传统工会服务瓶颈,让园区职工拥有更多公平获得优质服务产品和有效服务渠道的权利,拉紧工会联系职工的纽带,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园区创新特色的非公高新技术企业工会服务模式。尤其是在“全面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背景下,更须高度契合职工期待和企业关注,进一步拓展实现“兼顾覆盖面与个性化,线上线下精准对接,与园区创新创造软环境相匹配”的可持续普惠服务模式,提高工会普惠服务的可得性、增强普惠服务的获得感、提升普惠服务的满意度,真正让园区职工、企业工会感受到普惠服务带来的“阵阵暖风”。

  持续借力区域技术、品牌资源优势,提升工会服务认可保障。在园区工会2018年普惠服务计划中,强调应从服务项目的广泛性、渗透性、便利性几个方面满足园区职工需求,加强发挥区域新技术、新资源的禀赋优势,提供如春运车票、滴滴打车、OFO小黄车、就医挂号等更加贴近民生的入驻服务品牌,实现园区工会服务更完整、更快捷的传播和分享。

  增强与专业机构合作,提高服务效率、扩大辐射范围。传统的工会服务多依附于“物理网点式”服务,难以突破空间瓶颈。而通过加强购买社会服务,依托专业经验、专业技术,既能将“碎片化资源”整合起来,优化工会经费配置,实现服务受益最大化,丰富职工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选择;又能对“大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职工特征和需求,从而解决传统工会工作“感性”评估和职工“粘”性不足的问题,提高“互联网+”与工会普惠服务的核心契合度。

  激活基层企业工会内生动力,“下延”服务触角,实现双向增益补充。实践发现,在诸多方面,非公高新技术企业工会能够紧密贴合企业创新发展和文化内涵,因企制宜地为职工提供更加细致的、切合需要的、综合和有效的服务支持,对维护职工权益、工会可持续拓展具有明显的增益作用。比如完美世界(北京)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会联合会的“完美世界工会ABC模式” ,助推公司在与众多国内外优质品牌企业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获“怡安2017年中国最佳雇主——活力品牌” 等多项行业权威奖项。因此,在继续培育17家“海淀园先进工会典型” 的基础上,中关村海淀园工会工委须加大激励配套支持,注重规范引导企业工会与行政部门双赢互促,为园区工会普惠服务的新思维、新方式、新手段等方面提供持续有效地触点激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