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结硕果,北京市科技奖“扎堆”中关村科学城

发布时间:2018-02-07

  2018年2月5日, 2017年度北京市科技奖揭晓,本次共评选出获奖项目195项,其中一等奖22项,二等奖51项,三等奖122项。中关村科学城共有89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占北京市获奖项目总数的46%,约半数。其中一等奖13项,占一等奖项目的59%,二等奖26项,占二等奖项目的51%;三等奖50项,占三等奖项目的41%。从占比来看,一、二等奖都占半数以上,尤其是一等奖获奖项目更是占有绝对优势,充分显示了中关村科学城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也反映了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的水平和特色。

  一是产学研合作项目多。从今年获奖成果看,90%以上成果均为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完成,项目既有高校院所研发创新能力,又有企业进行落地转化及产业化。如清华大学和北京搜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获一等奖项目“科技情报大数据挖掘及服务平台”。项目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顶级期刊和会议(CCF A类)53篇,编著英文论著两部,论文谷歌引用超过8000次,SCI他引超过1000次。项目成果为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万独立IP用户提供科技知识分析服务;为全球最大学术期刊出版社Elsevier,以及KDD、ICDM等20余个重要国际会议提供审稿人推荐及语义信息服务;核心技术应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搜狗、华为、点通、腾讯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近三年实现新增销售额6.21亿元。项目打破了国外垄断,探索出了一条面向异构科技情报网络的深度挖掘和知识服务的新途径,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科技情报分析与挖掘系统,提升了我国相关行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应用前景广阔。

  二是面向重大需求项目多。如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地质大学、中国农大、矿大等高校联合获得一等奖项目“农林绿地再生水灌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该项目针对严重缺水的特大型城市构建了面向城市绿地灌溉区、城郊农林绿地交错区、远郊大中型农灌区等三类灌区的再生水安全高效利用技术集成模式,成果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采纳应用,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授权发明专利18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编写标准6部,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307篇,其中,SCI-90篇、EI-42篇。成果推广利用再生水23.6亿m3,节水16.3亿m3,应用面积95万亩,节水总效益23.0亿元,为保障北京等城市水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三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多。如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项目获得一等奖,该项目旨在提升国产配电变压器和高端电机的能效水平及国际竞争力。项目已建成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非晶铁芯和非晶配电变压器产业化生产线,开发了非晶电机的产业化集成化技术,突破了国外专利壁垒和市场垄断,获授权专利20项,制定了团队标准2项、企业标准3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 完成单位开发的非晶配电变压器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为中国节能产品,近三年直接销售收入达14.8亿元。通过对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目前国产非晶变压器国内市场份额已超80%。开发的非晶电机在400-1000Hz高频下效率高达95%以上,比同款硅钢电机提升3-10%。现挂网运行的非晶变压器在寿命周期内将节电217.2亿度,相当于节煤8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172万吨。

  四是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项目多。如北京交通大学项目“复杂条件下大型海底隧道钻爆法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一等奖,该项目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效解决海底隧道施工中突涌水事故的防治和运营中排水量的控制等关键技术,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和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建设起了关键作用。

  下一步,中关村科学城将加快构建政产学研多元创新主体高水平融合互动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分类分层次服务对接北京市科技奖成果,进一步实现创新生产力的转化,支撑海淀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