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7日上午参加了广东代表团审议。习近平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他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而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方,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源地。人才、技术资源的高度聚集,带来了资本的聚集。以中关村作为引才引智主要载体的北京,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全球的创新创业人才。
今年2月27日,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着力打造发展环境优良、人才迁移便捷、高端智力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人才国际化发展“软口岸”,使国际人才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融得进,为人才国际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提高中关村、北京市的人才国际化发展水平。
“《若干措施》共提出了20条政策,多项均为全国率先提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翟立新表示,《若干措施》具有站位高、创新性强、服务人才保障有力的特点,是继续发挥“试验田”“排头兵”作用的一次重要举措,将为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全球人才高地渐成规模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被聘为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系终身教授, 是国际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但他放弃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回到北京大学任职,并在中关村创办未名凯拓农业生物技术公司,立志通过基因技术,推动中国从“经验育种”逐步跨入“精确育种”。他,是邓兴旺。
她在哈佛大学读书,后到香港创业。2012年,她和曾是微软美国总部IE技术核心工程师的陈本峰联手,来到中关村创办美通云动公司。他们开发了全球独一无二的网站跨平台适配的移动化技术,只需在原网站中插入一行代码,即可实现网址不变、内容实时更新,颠覆了传统手工移动网站建设模式,打开了快速移动营销的大门。她,是高婧。
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近年来,始终紧扣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形成了良好的聚才用才环境。
统计显示,2017年中关村园区总收入超过5万亿元,形成了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高端显示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业人员超过230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3.2%,海归创业人才近4万名,集聚了一批创新人才队伍。
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
中关村科教智力资源丰富,如何将科技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在于抓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个“牛鼻子”。近年来,在中组部等国家部委大力支持下,中关村围绕人才发现、激励、使用、服务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把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项目承担单位,对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实行股权和分红激励,并给予分期纳税或取得收益再纳税的优惠政策,北京市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市级落实政策,在制度上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在收益分配上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比如,北京理工大学作为中关村范围内首个获批的中央高校股权激励试点,以专利技术出资的30%作为股权奖励给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等6位核心技术人员创办理工雷科公司。三年多时间,公司以7.36亿元的对价与上市公司重组,技术人员的股权实现了133倍的大幅增值。
截至目前,像理工雷科这样获得批复的股权激励试点方案,中关村已有105项,有405名科研和管理人员获得股权,激励总额2.25亿元,平均每人55万元,真正做到了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在中关村试点的基础上,这些政策都推广到全国,不少经验纳入了2015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法律上为科技人员转化成果获得收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主动引进国外创新人才,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眼于打造优质的“类海外”环境,中关村积极探索依托外籍领军人才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的模式,为他们搭建施展本领的平台。
2011年10月,在中组部支持下,中科院和北京市共同引进顶尖“千人计划”人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为王中林成立了无级别、无编制、无事业费的“三无”事业单位——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六年多来,北京市和中科院累计投入10多亿元支持其自主研究。
目前,王中林团队已发展到近百人,多人入选“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676篇,获得专利授权108件,使我国在纳米能源与系统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类似这样的研究机构还有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等,为促进海外顶尖人才团队引进和原创成果快速涌现提供了机制和平台支撑。
针对外籍人才入境难的问题,公安部出台了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其中10项在中关村先行先试,包括开通申请永久居留“直通车”、在中关村设立审批服务窗口、实施积分评估制度等,有力突破吸引聚集外籍人才的政策瓶颈。
“直通车”实施以来,已有353人拿到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办证时间从180天缩短到50个工作日,为联想、百度、小米、北汽等中关村企业引进百余位外籍创新人才,解决了困扰这些外籍人才在华工作和生活的后顾之忧,被外籍人才誉为“世界上办理速度最快的绿卡”。
为了拓展海外引才渠道,中关村在主要发达国家建立了10家海外联络机构,聘请一批海外院士专家担任中关村海外顾问。目前,中关村已有“千人计划”专家1343名,占全国近20%。
充分释放各类人才活力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目前,中关村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其中,独角兽企业67家,占全国一半左右,是全球仅次于硅谷的独角兽最密集区域。双创保持活跃态势,全年新设立科技型企业近3万家,日均新设立80余家。中关村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主要得益于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这一生态系统由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创新人才、创业政策、创业孵化、创业文化等六大要素组成,为创业者提供了肥沃土壤。
在中关村示范区,有2万多名天使投资人、670多家知名创业投资机构、100多家创新型孵化器、500多家产业联盟和社会组织,形成了以“90后”创业者、连续创业者、领军企业骨干创业者、海外创业者为代表的四支创业大军。
中关村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人才支撑体系,不仅有面向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而且有中关村“高聚工程”和支持青年人才的“雏鹰计划”。采用“技术专家+投资人+公众”公开路演的形式,面向全球挖掘和培育前沿技术,以项目集聚顶级领军人才,加强精准支持。
比如,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创办人汤晓欧领衔的商汤科技,在全球首次实现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超越人眼识别;中科院计算所陈云霁、陈天石创办的中科寒武纪公司,开发了全球首个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架构指令,仅成立一年就拿到了上亿元的订单。这样的优秀人才和团队还有很多,他们有望成为中关村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的有生力量。
20条新政再发力
2月27日发布的《若干措施》,是中关村示范区继续发挥“试验田”“排头兵”作用的又一重要创新举措,共提出了20条政策,多为全国率先提出。
翟立新介绍,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在便利国际人才出入境方面,提出了5条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是解决“进得来”的问题,涉及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便捷出入境以及长期居留许可等,是对中关村先行先试出入境政策的进一步深化,让外籍人才更方便地往来与居住生活,更加便捷地迁移。如:
——在申请永久居留方面,在之前中关村外籍创新人才及其配偶子女享受永久居留“直通车”政策的基础上,此次新政也允许中国籍创新人才的外籍配偶及子女,通过“直通车”程序申请永久居留,这样就实现了对创新人才及其家属的全覆盖,政策更加彰显人文关怀。
——在便捷出入境方面,考虑到来京的外籍知名专家学者及中关村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外籍员工,主要以短期签证入境,每年多次入境需频繁办理各种手续,程序较为烦琐,这次的政策创新允许来中关村的外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关村企业的境外员工,换发多次入境有效的访问签证,为外籍专家学者到中关村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交流访问提供极大便利,为中关村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对来京探亲等处理私人事务的外籍华人也将签发5年以内多次出入境有效签证。
二是在开放国际人才引进使用方面,提出了6条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是解决“留得下”的问题,在外籍人才担任法定代表人、承担科技项目以及提名政府奖项资格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同时在“海聚工程”、海外人才聘任、博士后培养等方面开展试点探索。这将进一步开放外籍人才引进、使用的领域,有利于更多的外籍创新人才发挥作用,深度参与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如: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要求,本次新政提出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人才在中关村示范区内担任新型科研机构法定代表人的相关政策,增强了对新型科研机构直接引进外籍顶尖人才、争取国际科技竞争主导权的政策支持。同时,试点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共部门外籍雇员管理方式和体系。
——在承担科技项目方面,为进一步激发外籍人才参与我国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本次发布的新政,将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中关村示范区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同时支持外籍创新人才领衔承担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政策实施有利于扩大外籍人才在科研领域发挥作用的空间,提升国内部分领域的科研水平。
三是在支持国际人才兴业发展方面,提出了4条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是解决“干得好”的问题,通过营造更加开放高效的引才用才环境,加强中关村区域国际人才的交流合作,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从全球引才,推动形成良好的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氛围。如:
——本次提出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建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举办国际人才大会等相关政策,将通过发挥这些市场化国际人才交流平台的作用,来增强联系和集聚国际人才的能力,提升中关村在国际人才交流合作中的影响力。
——在支持人才中介机构特别是国际人才中介机构发展方面,提出了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业监管措施、降低外商投资设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鼓励更多国际知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京发展等政策,有利于更多国际人才到中关村来创新创业、实现梦想,进一步优化北京市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国际化发展水平。
四是在加强国际人才服务保障方面,提出了5条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是解决“融得进”的问题,涉及外籍人才住宿简化登记、便利体检、保险保障和子女教育以及一站式服务平台的设立等,这些都将为外籍人才更快实现社会融入、安心发展提供保障。如:
——本次提出简化外籍人才办理住宿登记手续的政策,对在京有稳定住所或固定工作单位的外籍人才,实现便捷化网络等方式登记,节约时间和成本,将更好地吸引经常往返中国与海外的外籍人才。
——在保险保障方面,支持相关保险机构开发设立针对外籍人才的保险产品,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外籍人才频繁往来于国内国外的需求,从而推出更多符合他们需求的健康保险、医疗保险等产品,很大程度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外籍人才安心在京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吸引更多外籍人才来中关村发展。
为保证各项试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中关村将会同市公安局、市人力社保局以及其他各相关单位,主动对接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若干措施》任务分工方案,细化工作流程,尽快落地实施,让人才充分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便利。
面向未来,中关村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举创新驱动发展这面旗帜,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强政策引领、产业引领、区域引领,坚持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生态化发展,广聚天下英才创新创业,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