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3
近来有观点认为,市场上既有着“资产荒”,也存在“资金荒”。而资源的错配,项目和资金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优秀投资管理人的缺乏,一直困扰着投融资市场的有效运转。而当母基金在国内兴起,并且逐渐开始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它的价值也开始为更多机构投资者所认可。
最显著的一点是资金的大量涌入,这在“资金荒”背景下不免有些一枝独秀。我们也在试图探究,这些投向母基金的资金都来自哪里?母基金为什么能吸引到如此多资金?哪些性质的资金最适合投资母基金?
来源:四类募资主体
身处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管理人都感受到了母基金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近期“资金荒”背景下,母基金仍然源源不断地吸引来众多募集资金,颇有些一枝独秀的意味。
在盛世投资首席执行官张洋看来,母基金迎来快速发展期是基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自身特点来看,母基金能够起到整合资源的作用,其工具效应得以发挥。尤其在财政资金拨改投,国有资金的平台公司向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母基金发挥了很好的工具作用。而从外部环境来看,在去杠杆之前相对来说市场资金面比较宽裕,金融机构资金配置需求较多,资产配置也更活跃。
如果按照募集主体划分,母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以下四类:政府资金、国有资本;金融机构资金;民营企业资金;个人投资和家族财富。
具体来看,不同的资金主体代表的资金性质不同,投资偏好自然也有所不同,对母基金的投资诉求也各有差异。以政府资金、国有资本为例,张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到,这两类资金通常并不是单纯配置型资金,所以不仅关注投资收益,还会有额外的诉求,比如通过母基金来引导当地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提高国有企业资本运作能力。
此外,“个人投资者和家族财富最主要的目的是将母基金作为资产配置的手段,以求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而金融机构除了解决资产配置这一最主要诉求之外,另一方面也能借此增加业务机会。而民营企业通过母基金发现投资机会,尤其是针对自己公司所处的行业上下游当中存在的投资机会。”前海母基金执行合伙人、前海方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陈文正总结道。
但情况也并非完全如此乐观。陈文正谈到,目前市场上有些基金管理人找不到钱,但一些资金方却手握大笔资金投不出去。对于特别优秀的基金管理人来说,没有募资烦恼,可是优秀的管理人在目前的市场上毕竟是极少数。而且这些优秀管理人需要的资金、可以管理的规模也是有限的。而对很多管理人来说,一方面缺乏优质资产标的,另一方面投资资产的成本也在增加,资产标的估值以前千万水平的现在动辄上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