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园创新政策聚焦重点服务保障经济建设

发布时间:2018-07-16

  近期,海淀园在全区服务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创新政策和体制机制,着力做好重点服务,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全方位服务保障经济建设。

  一、创新政策,持续完善具有海淀特色的支撑科技创新和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政策体系。年初研究制定并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印发“创新发展16条”,近期进一步推出细化落实方案,确定了本年度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77项具体创新举措,其中很多举措涉及政策创新。特别是对现有的核心区“1+4+1”政策体系进行了细化、完善和补充,新修订政策7项,新制定政策10项,逐步形成全方位、普惠性、多梯度、精准化的支持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的全新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聚焦重点,着力强化对关键领域、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服务力度。一是围绕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做好国家重大原始创新项目的支前服务。积极推进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建设和网络空间安全领域重大研究平台落地,北京脑科学和类脑研究中心成立,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与中科院北京分院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取得新进展,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样板的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累计实现108个项目成果转移转化等。二是围绕增强独角兽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大独角兽培育力度。制定独角兽企业“政策服务包”,建立定期调研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整合利用各委办局、街镇的服务优势,实现对独角兽企业的定期对接、及时响应、精准服务。三是围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制定高精尖企业专项服务方案。完善区四套班子领导定点联系制度,实现区领导对600家重点企业的定点联系全覆盖。实施专员负责制度,根据重点企业所属领域,确定专属联络人负责企业日常联络和协调。在空间供给、项目落地、研发投入、人才引进、投融资等方面,为全球领军企业培育和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围绕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优化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持续完善人才政策,进一步扩大“海英人才”评选范围,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和流程,为不同类别人才提供“政策包”式集成精准支持措施。帮助企业搭建外国留学生实习就业平台,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解决企业人才安居乐业问题,落实好中关村外籍人才出入境试点政策,为企业提供人才公租房,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高管子女教育基金,为重点企业人才免费提供301“国际部高端体检”等。

  三、完善机制,积极探索与中关村科学城新格局匹配的新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机制。一是探索前沿产业组织培育机制。聚焦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等优势新兴领域,绘制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实施创新型企业3×100计划,建立独角兽企业服务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经济快速培育机制。以中关村国际创新大厦前沿技术企业集聚区为例,目前已有北京罗格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等16家前沿技术创新企业入驻,预计年收入规模超过5亿元;刚刚揭牌成立的中关村前孵化创新中心,正在引进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45名科学家及其研发团队,集成式推动国内外具有重大价值、技术尚处于应用探索早期阶段的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二是以“人工智能+”为突破口探索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机制。引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搭建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人工智能+”跨界融合创新平台;组织多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产业交流活动,促进“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落地。同时,依托数字经济优势,探索数字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模式。三是强化资本对产业促进机制。截至目前,我区已形成原始创新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并购基金等市场化基金40余支,总规模600亿元,未来3年基金总规模将达到千亿元级。近期,还在谋划推动组建区级科技创新投资平台,完善政策性基金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创新资本优势,强力助推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

  四、优化环境,加快构建对标顶级、引领全国、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双创服务体系。一是率先建立“集中办公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服务模式。目前已形成以21家大学科技园、93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占北京市的55%)、105家市级众创空间(占北京市的49%),148家区级集中办公区为主体的创业服务载体,总孵化面积达260万平方米,涌现了引领全国的创客孵化、天使投资、创业社区、科技媒体、创业培训等典型孵化模式。二是大力建设垂直化、专业化的前沿技术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大北大人工智能、航空工业军民融合、中科创达智能互联、大唐电信移动互联、北航虚拟现实与智能硬件等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中小微企业、高校、创客多方协同创新,为创客提供更贴合产业特点的高水平、专业化、特色化的集成式服务。三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互联网+双创服务”新模式,继推出线上线下“创业会客厅”后,近期推出创业会客厅“码上办”,形成了服务信息查询、服务产品购买、线下服务预约、专人跟踪对接的线上线下联动服务体系,让创业者在办理事项时“看得见、走得通、办得成”,“一次办好”、“一扫办成”。

  通过上述努力,目前,中关村科学城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呈现量大质优、活力充足、后劲雄厚的特点,为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2018年1至5月,海淀园实现总收入7526.6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中关村整体1.5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比超过68%。上半年,全区技术市场成交总额超6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超过8980家,同比增长18.5%;新落地重点企业10家,其中收入5亿元以上5家。目前,全区独角兽企业总数达34家,占中关村的48.6%,估值约2006.7亿美元;在区内工作或居住的两院院士总数605名,占全国36.27%;全区累计入选中央“千人计划”1040人、北京市“海聚工程”319人,中关村“高聚工程”248人,分别占全市的70%、36%、67%。

  下一步,海淀园将进一步完善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的政策体系,探索服务新模式新机制,着力优化前瞻性布局,全面提升服务经济建设工作水平,实现更精准、更精细、更高效服务。同时加强与国家、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协同,强化与区各委办局、街镇的统筹协调,汇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共同为我区营商环境优化、经济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