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羽肉鸡营养需要与肉质改良营养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5-06-19

  所属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节能环保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属其他学科、专业领域: 畜牧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

  单位名称: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成果简介:

  1.1科技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和背景:(1)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养鸡场疫病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子项目“优质肉鸡营养需要标准与安全高效饲料配制技术研究”(2007-2010年,编号:3-26);(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黄羽肉鸡肉质遗传改良与营养调控研究”(2006-2009 年,编号05200576);(3)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安全、高效、无残留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2001-2003年,编号C20901)。

  2、成果简介:①研究提出快大型、中速型、慢速型黄羽肉鸡和快大型黄羽肉种鸡营养需要技术参数370个。②测定黄羽肉鸡饲料原料代谢能值和氨基酸利用率,提出技术参数420个。研究提出棉粕、菜粕安全高效利用技术各1套。③研究黄羽肉鸡肉质评定指标与方法,提出适合于黄羽肉鸡的肉质评定体系,建立了评价准确、操作方便的肉质评定方法和操作规程。④开展黄羽肉鸡肉质改良营养技术研究,经技术集成研究提出改善黄羽肉鸡肉质的营养改良技术3套和缓减运输应激对肉质不利影响的营养调控技术1套。⑤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件(其中授权1件),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62篇,其中SCI收录9篇。⑥研制开发出黄羽肉鸡优质、高效饲料添加剂、预混料等产品共13个,其中1个产品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近三年来,项目技术、产品在广东及南方各省的70多家黄羽肉鸡饲料生产、养殖企业和养殖专业户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累计用于243万吨全价配合饲料的生产、2.16亿只鸡苗和2.09亿只肉鸡的养殖,项目完成单位实现新增产值41.71亿元,新增利税1.65亿元,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64亿元。项目经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本成果研究起止日期:2001.1.1-2012.12.31,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登记(登记号:粤科成登字20130302 日期:2013年7月)

  成果创新性:

  1.2创新性

  (1)国内首次系统研究提出快大型黄羽肉鸡和快大型黄羽肉种鸡的营养需要量,并提出饲粮色氨酸通过影响丘脑中5-羟色胺的合成、血清游离色氨酸含量调控黄羽肉鸡采食量的作用,研究提出不同生长阶段黄羽肉鸡异亮氨酸营养需要量。

  (2)国内首次系统研究提出评定黄羽肉鸡肉质理化指标及其评定方法和条件,建立黄羽肉鸡肉质评定技术规程,并提出黄羽肉鸡肉质理化指标参考值范围。

  (3)国际上首次系统研究提出黄羽肉鸡肉质改良营养技术:①研究提出了大豆异黄酮、半胱胺等缓解黄羽肉鸡氧化应激、肉质改良营养技术,黄羽肉鸡肉质得到改善,贮藏货架期延长。②研究提出天冬氨酸镁缓减运输应激,改善肉质的营养调控技术。③研究提出通过饲粮补充谷氨酸钠改善黄羽肉鸡肉质风味的技术。④研究提出通过饲粮补充钙及维生素D3改善黄羽肉鸡肉质嫩度的技术。⑤研究揭示了大豆异黄酮提高抗氧化酶基因表达丰度,抑制氧化损失,改善肉质的机理;研究揭示半胱胺通过提高肌肉中GSH-Px基因和PPAR-γ基因表达,增强抗氧化能力、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改善肌肉系水力、肉色、嫩度和风味的机理。

  成果独占性:

  1.3独占性

  本项目组历经12年组织动物营养、饲料加工、生物工程、生物发酵、化学合成、生理生化等多学科人才30多人,开展117批动物试验共应用104326只鸡研究,投入动物试验的研究经费535万元及其他基础性建设经费共1000多万元,最后研究提出黄羽肉鸡营养需要标准、肉品质评定技术规程和肉质改良营养技术,并研制开发出相关产品,申报产品专利多项。整个研发过程历程长、投入巨大,成果技术经项目组成员共同努力、攻坚获得。查阅国内外研究开发情况,本成果是独一无二的。

  成果盈利性:

  1.4盈利性

  采用本项目提出的黄羽肉鸡饲养标准、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配制生产的饲粮,饲养快大型黄羽肉鸡,可提高黄羽肉鸡的生产性能(快大型黄羽肉鸡日增重提高6-8%、快大型黄羽肉种鸡产蛋率提高6.8%),改善胴体品质和肉质,降低排泄物中氮和磷排放40%和29%。

  本项目研发的黄羽肉鸡饲料配制新技术和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于黄羽肉鸡生产后,黄羽肉鸡到达上市体重的料肉比从2.54:1下降到2.35:1,平均每只黄鸡节约饲料0.68公斤,以每公斤饲料3.2元计算,每只黄鸡节约饲料成本2.19元,每只黄鸡节省药物成本0.25元。按本项目新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于40亿只鸡生产计算,因节约饲料和药物成本而增加的收益为40亿只×2.44元/只=97.6亿元。

  成果持续性:

  1.5持续性

  本项目组专业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拥有一支由动物营养、饲料加工、生物工程、生物发酵、化学合成、生理生化等多学科人才组成的高学历人才队伍,其中高级职称14人、博士7人、硕士12人。正承担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申报发明专利多项,开发饲料添加剂、预混料添加剂等产品100多个,其中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个,广东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14个,畜禽全价配合饲料约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带动了省内40多家大中型饲料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名牌产品的培育。成果转化率达到80%,科技成果和配套技术已覆盖国内20多个省市。每年提供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料5000余吨,与200多家大型饲料和养殖企业建立了紧密技术合作关系,常年为企业提供安全饲料添加剂优化利用技术、饲料配制技术、饲料分析检测技术、畜禽养殖技术、人才培训及各种相关配套服务,赢得业界同仁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可见,本项目组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储备。

  成果先进性:

  1.6先进性

  1 与国外鸡饲养标准如美国NRC、我国第一版(1986)《鸡饲养标准》和我国新一版的《中国鸡饲养标准》(2004)对比,本项目通过测定生产性能等指标,研究提出快大型、中速型、慢速型黄羽肉鸡和快大型黄羽肉种鸡不同生长或生产阶段营养需要量,技术参数364个。该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为实现我国黄羽肉鸡的精准饲养,提高我国黄羽肉鸡养殖技术水平和饲料资源利用率提供重要依据。

  2 本项目研究提出黄羽肉鸡肉质改良营养技术。国外主要集中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硫辛酸、苜蓿草素、迷迭香、迷迭香挥发油、有机微量元素等能提高肉鸡抗氧化性能,改善肉品质。国内学者研究了脂肪、茶多酚、肉碱、甜菜碱、糖萜素-Ⅱ对肉鸡肉质的调控作用。国内外对肉鸡肉质营养调控研究多注重肉质指标的测定,尚未深入研究营养调控作用机制。本项目深入研究揭示大豆异黄酮、半胱胺提高鸡肉抗氧化性能和改善肉质的作用机制,揭示了谷氨酸钠改善黄羽肉鸡肉质风味的分子机制,揭示天冬氨酸缓减运输应激对黄羽肉鸡肉质产生不利影响作用机制,为黄羽肉鸡肉质营养调控技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在研究多种营养活性物质对肉质调控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技术集成研究提出改善黄羽肉鸡肉质的营养改良技术3套和缓减运输应激对肉质不利影响的营养调控技术1套;应用本套技术有效改善了黄羽肉鸡肉品质,延长肉品货架期,能有效解决黄羽肉鸡肉质粗老、失水率高、风味差等问题,相关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该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3 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建立系统完善的肉鸡质量标准体系,但这些标准主要适用于白羽肉鸡。我国卫生部于1981年制定国标《鲜鸡肉卫生标准》(GB2742-81)和《冻鸡肉卫生标准》(GB2710-81)。1996年重新进行修订,将上述两个标准合并制定了《鲜(冻)禽肉卫生标准》(GB2710-1996)。但这些标准多数以肉仔鸡肉为主,其质量要求偏重营养价值和屠宰性状,而不强调鸡肉的品质和风味等感官品质。2005年我国制定了《黄羽肉鸡质量分级标准》(GB/T 19676-2005),该标准根据鸡的血缘、体型外貌、饲养工艺、营养供给、屠宰工艺、 生长速度、屠体性状以及与风味有关的一些理化指标对黄羽肉鸡进行质量分级。但该标准中推荐的有关黄羽肉鸡肉质和风味测定方法基本参照猪肉质量评定标准制定。本项目通过研究适合于评价黄羽肉鸡肉质的理化性状指标和感官指标的测定方法和条件,建立了黄羽肉鸡肉质评定技术操作规程,并提出快大型黄羽肉鸡各项肉质性状指标测定值的参考范围,解决了黄羽肉鸡生产和销售缺乏客观、准确的肉质评定方法和技术规程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4 国外鸡饲养标准如美国NRC提供了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适合于白羽肉鸡生产。《中国鸡饲养标准》(2004)提出中国禽用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和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提出饲料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表,并每年进行了更新。这些数据都是采用白羽肉鸡测定的,对黄羽肉鸡适用性低。本项目选用黄羽肉鸡为实验动物,测定了常用饲料代谢能值和氨基酸利用率,为黄羽肉鸡饲料的科学配制提供参考。在饲料资源利用方面,国外主要针对DDGS、珍珠粟、特种玉米、甘油等饲料资源利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国内研究者对土豆蛋白、葵花籽粕、棉粕、菜粕、木薯粉、松针粉羽毛粉等饲料资源利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关于棉粕、菜粕利用技术,多注重生长性能和胴体指标,尚未系统研究棉粕、菜粕对肉鸡生理生化指标、组织器官的影响,以及相关毒素在机体内的残留。本项目通过系统研究,提出棉粕、菜粕在黄羽肉鸡生产上的适宜水平和安全高效利用工艺和技术,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成熟度: 大批量

  市场分析:

  2.1市场分析

  1、益长素是为解决畜牧业中氧化应激问题而产生的,经重点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经过多年的市场推广应用,已得到畜牧行业的普遍认可,先后获评“国家重点新产品”、“广东省重点新产品”、“广东省高新技术项目新产品”等称号,目前国内近200多家大中型饲料企业及养殖集团从使用益长素中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本产品销量更呈现跨越式增长,预计2013年产量将达到四百多吨,产值将达到1200万元,较同类产品相比,市场占有率正逐年上升。

  2、“南都”牌多维系列产品是广东省农科院动物科学研究所结合承担的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多年的复合维生素产品生产经验,根据畜禽的生长、保健需要研发、生产的畜、禽用复合维生素预混剂。2012年南都多维销量已达达到80吨,销售额为614万,预计2013年将取得新的进展,在行业内,南都多维产品正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

  3、南都多矿产品是由新南都的专家团队根据畜禽不同生长阶段对微量元素的营养需要的特点,结合国内养殖实际情况,采用高纯的无机元素及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精心配制而成的无机及有机微量元素复合矿,本产品近年来销量逐年上升,市场占有率正不断刷新记录。

  商业模式分析:

  2.2商业模式分析

  本单位控股企业新南都公司专业致力于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核心技术领航者,有效整合动物营养研究、饲料科学、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核心资源。新南都的面对的客户群体是中大型饲料企业及规模化养殖场,一方面为客户提供益长素、多维、多矿等优质产品,另一方面把动科所的先进技术带到行业中来,如提供多套科学系统的营养解决方案及为客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保证产品质量,新南都对原料品质把控十分严格,确立了包括资质审查、综合评价、定期评价等供应商评价体系,同时由技术部、品控部、采购部人员等人员分工合作,层层把关,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同时保障了产品的品质和供应量;新南都作为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饲料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充分发挥其“科研院所与产业桥梁”的独特作用及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向行业企业提供创新策划、方案解决、模式设计、人才培训等核心技术支持和服务,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营销状况:

  2.3营销状况

  项目组以“研究所+示范基地(公司)+农户” 的产业化模式,将黄羽肉鸡营养需要量、黄羽肉鸡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与饲料资源安全高效利用技术、黄羽肉鸡肉质改良营养技术、黄羽肉鸡肉质评定技术进行了转化和产业化生产、示范推广。本项目技术已推广应用到广东省及南方各省的70多家黄羽肉鸡饲料生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但市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目前黄羽肉鸡养殖已遍布全国各地,在我国华中、华东、西南区发展势头良好,因此需要在这些地区培育新的推广应用市场。

  项目组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承担单位)为技术和组织核心,选择了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金陵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智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南都饲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泰山饲料有限公司、中山科朗家禽有限公司、桂林漓源粮油饲料有限公司、佛山海航饲料有限公司、开平市绿皇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惠州市华宝饲料有限公司、广东客家黄畜牧实业有限公司、湛江国大饲料有限公司12个典型的饲料和养鸡企业作为成果推广、技术优势型名优饲料品牌培育、示范基地,实现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的紧密合作。具体做法:(1)与品牌建设地位建立了长期、稳定、双赢的技术合作关系,保证项目技术推广应用的连续性;(2)承担单位培养出一支技术水平较高(以硕士为主体)、懂技术(参加了本项目的各项试验工作)、熟悉推广(长期为饲料厂技术服务,调制饲料配方)的人才队伍,深入生产,与上述企业的技术主管一起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具体技术措施,根据本项目技术成果,配制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目标市场的各生长阶段的黄羽肉鸡饲料,使生产出来的饲料在目标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在饲养效果、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也参与企业的售后服务、推广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3)本项目技术成熟一项,便推广应用一项,使项目成果推广速度高;(4)承担品牌建设的企业强调技术优势的作用,重视名优饲料品牌的建设,专门设计了一整套技术、质量优势的饲料品种系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步为市场、用户所认可,逐步成为市场的主导产品,名优品牌也就树立起来。

  拟采取的转化方式: 其他

  应用推广的已投入情况: 535万元

  资金需求额: 500万元

  融资用途: 产品研发;市场开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