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隐核虫生物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5-06-23

  所属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生物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单位名称: 中山大学

  成果简介:

  1.1科技成果简介

  科技成果总体性描述:

  本成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项目等项目的资助下,在深刻揭示刺激隐核虫的生物学特性和海水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机制的基础上,开展了刺激隐核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检测技术研究、刺激隐核虫病的生态防控、免疫预防和药物防治技术研究,最后将研究成果集成,形成一套刺激隐核虫病综合防控技术,并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项目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 阐明了刺激隐核虫的分类地位、生活史、流行病学特征及危害情况;2.揭示了海水鱼类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免疫应答规律,为刺激隐核虫的免疫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3.揭示了蓝子鱼天然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机制,为刺激隐核虫的防控开辟了新途径;4.创建了1套刺激隐核虫传代和保种的标准化体系、1种刺激隐核虫PCR 检测技术、1套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和1套刺激隐核虫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为刺激隐核虫的防控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5.项目成果在广东省进行了四年的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果创新性:

  1.2创新性

  ① 首次对刺激隐核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深入地阐述了刺激隐核虫的形态学和生活史特征。

  ② 创建了 1套刺激隐核虫传代和保种的标准化程序、1种刺激隐核虫特异性PCR检测技术和1套刺激隐核虫病诊断规程。

  ③ 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海水鱼类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阐明了海水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免疫机制,证实了对刺激隐核虫进行免疫防控的可行性。

  ④ 首次发现了海水鱼对刺激隐核虫的天然免疫现象,从黄斑蓝子鱼血清中分离出了对刺激隐核虫具有杀灭作用的独特蛋白(L-氨基酸氧化酶),并体外表达了具有杀虫活性的重组蛋白,为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途径。

  ⑤ 首创了一套“刺激隐核虫病综合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成果独占性:

  1.3独占性

  成果研究团队自2000年开始从事刺激隐核虫防治工作的研究,目前在该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传代和保种、免疫制剂研发以及天然杀虫物质的筛选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成果都优先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水平,如本团队建立的刺激隐核虫传代和保种体系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亿级以上的各阶段虫体,为该寄生虫免疫制剂的产业化提供虫体保障,但其他研究团队获得的寄生虫量只够在实验室小规模开展免疫试验,而且寄生虫的产量不稳定。所以,该项成果的技术是难以复制的。

  成果盈利性:

  1.4盈利性

  “刺激隐核虫病综合防控技术”主要应用于海水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白点病)的预防和控制。近年来刺激隐核虫病对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仅广东、福建、广西和海南每年该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数亿元以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进行防治。本项目成果经生产实践检验,证实是一套有效地、切实可行的刺激隐核虫病综合防治方法。同时,“刺激隐核虫病综合防控技术” 符合水产健康养殖的发展方向,它强调生态防治和中草药防治,这些防治方法的推广应用使海水鱼类养殖中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应用得到显著降低,不但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还保护并改善了养殖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向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有望在全省乃至全国海水养殖业推广应。大面积推广后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能显著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和养殖企业的创新。

  成果持续性:

  1.5持续性

  本成果主要研究人员具有多年从事刺激隐核虫研究的基础,在该寄生虫的生态学防控和免疫防控等领域已获得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现已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目前正主持多个与刺激隐核虫病防治相关的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这为我们深入研究开发有效的刺激隐核虫防治技术提供雄厚的保障。

  成果先进性:

  1.6先进性

  中山大学(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结果表明,国内外查新共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知网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专利数据库(知网版)》、《中国学术会议在线》、《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BIOSIS Previews》、《Elsevier Science Direct》、《IEEE/IET Electronic Library (IEL)》、《Springer-Link Journals》、《Engineering Village 2》、《John Wiley》、《Nature》、《Cambridge Journals Online》、《JSTOR》、《File 3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等22 个数据库,在本次检索文献资料的范围和时段范围内,检索到密切相关文献和专利共46 篇,其中30 篇为本项目委托单位的相关报道。刺激隐核虫生物学特性:本项目单位从多个层面研究了刺激隐核虫各虫期的形态学特征,特别研究了虫体皮层和胞口的超微结构,系统研究了刺激隐核虫寄生阶段、脱落及体外孵化规律;其他研究单位仅有1 篇关于刺激隐核虫形态学的研究,生活史相关研究未见报道。刺激隐核虫特异性鉴定技术:本项目单位建立了刺激隐核虫特异性PCR 检测技术,该技术快速、高效、灵敏、实用性强,为刺激隐核虫病的预警提供有效工具;其他研究单位报道了一种定量PCR 检测技术,该技术虽然提高了检测灵敏性,但缺乏实用性。刺激隐核虫传代和保种技术:本项目单位在刺激隐核虫生活史研究基础上,研究了该寄生虫传代、孵化等所需的最佳温度、盐度和PH 等条件,进而建立了一套以卵形鯧鲹为宿主的高产率、毒力稳定的传代体系,发明了一种专用收虫器,并建立了寄生虫的低温体外保种系统,为实验室研究刺激隐核虫免疫学和防控技术奠定基础;关于刺激隐核虫的体内外传代技术也有其他研究报道,但其他研究建立的传代系统寄生虫的产率低、传代过程中虫体出现毒力降低的现象,刺激隐核虫收虫器和保种技术未见其他研究报道。海水鱼类抗刺激隐核虫免疫机制的研究:本项目单位综合研究了刺激隐核虫各阶段全虫抗原、活虫体表感染与灭活幼虫腹腔注射对宿主保护效果的差异,阐明了宿主抗刺激隐核虫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国内外其他相关研究仅有个别免疫保护效果的研究报道。黄斑蓝子鱼天然抗刺激隐核虫蛋白的分离和鉴定:本项目单位首次发现了黄斑蓝子鱼对刺激隐核虫的天然免疫现象,从黄斑蓝子鱼血清中分离鉴定了对刺激隐核虫具有杀虫活性的独特蛋白(L-氨基酸氧化酶),获得了该蛋白的基因序列,并进行了体外表达,重组蛋白具有杀虫活性,为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途径;相关研究未见国内外其他单位报道。刺激隐核虫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本项目单位将刺激隐核虫病的早期诊断、免疫防治、生态防治和药物防治有机结合,首创了一套完整的“刺激隐核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该防控技术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相关研究未见国内外其他单位报道。因此,在本次检索的数据库和时段范围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中,除本项目单位研究团队发表的30 篇中外文文献和专利外,未见与该项目研究内容及技术特点相同的报道。

  成熟度: 其他

  市场分析:

  2.1市场分析

  成果所涉及的刺激隐核虫病综合防控技术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海水养殖是海洋渔业和海洋开发的一个重要产业,而制约该产业的技术瓶颈就是刺激隐核虫病,每年因此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十数亿元人民币,但目前还没有实际可以利用的技术。该成果的应用可以挽回该产业数亿元的损失,适应的市场空间很大,遍及中国的南海和东海的广泛海域,也可以适合于爆发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东南亚海域的海洋渔业。

  商业模式分析:

  2.2商业模式分析

  营销状况:

  2.3营销状况

  成果所涉及的技术和产品具有成熟的销售市场,不需要重新培育客户和市场,主要适合于南方沿海的养殖户。产品推广模式可以利用饲料及种苗销售的成熟网络进行推广。

  拟采取的转化方式: 合作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

  应用推广的已投入情况: 100万元

  资金需求额: 300万元

  融资用途: 产品研发;市场开拓

  评价机构: 广东省科技厅 (020-83163688)

  评价方式: 鉴定

  评价日期: 2013年4月23日

  评价意见:

  7.3评价意见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本项目成果对我国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研究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黄斑蓝子鱼天然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