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26
所属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节能环保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单位名称: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成果简介:
1.1科技成果简介
课题名称:西藏高原设施蔬菜主要土传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课题来源: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研究起止日期:2011年1月-2012年12月
1)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为确保研究的代表性,选择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试验区,堆龙德庆县岗德林农民合作社、山南乃东县克松居委会蔬菜协会试验示范区。该地是拉萨市、山南地区生产蔬菜主产区,设施蔬菜生产时间长,土传病害发生严重,因此选择这里作为试验场地,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种类及病原鉴定
对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昌都等设施蔬菜主产地进行大量调查和室内病原菌分离鉴定,通过国内重点教学科研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等专家进行鉴定,确保病原物的准确性。
3)土传病害发病规律研究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上为害严重的土传病害病原菌开展初侵染源、传播途径、发生时期及发生区域等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明确我区设施蔬菜主要土传病害的发病规律及发病因素。
4)主要土传病害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进行主要土传病害病原菌丝生长温度测定,培养基、温度、光照对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研究,明确我区高寒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根据病原菌的特性提出防治措施。
5)土传病害和苗期病害病原室内毒力测定
选取多种不同类型的新型杀菌剂对主要土传病害和苗期病害病原菌落生长速度、孢子囊形成的抑制等方面进行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了其抑菌率和EC50,筛选新型高效低毒杀菌剂,做为常规杀菌剂的替代用药或轮换用药。
6)药剂田间试验
根据多种杀菌剂对蔬菜苗期和主要土传病害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囊形成的毒力测定筛选出的药剂,其对病害的防治效果进行田间试验验证。
7)病原菌生防菌株的筛选
试验以采自不同蔬菜根茎部上所分离的病原真菌为指示菌,以青藏高原植物内生细菌和土壤细菌为筛选对象进行拮抗菌筛选,获得拮抗能力较好的生防菌株,为西藏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资源。
8)嫁接技术防治土传病害试验示范
应用砧木嫁接技术,筛选出抗病亲合性好、抗病性强的砧木。
9)土壤质量研究
对高寒地区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后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研究,揭示农田转化为日光温室菜地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土壤质量变化过程,为高寒地区设施蔬菜日光温室土壤消毒技术和可持续土壤管理提供依据。
10)集成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措施及示范
在明确西藏高寒地区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种类、生物学特性、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及土壤质量的基础上,根据防控实验结果,结合西藏高寒地区设施菜地生产实际,对各项技术优化组合,提出西藏高寒地区设施无公害蔬菜生产土传病害防控措施,在试验区进行防控示范,验证土传病害的防效,为指导生产上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和合理使用杀菌剂提供科学依据。
成果创新性:
1.2创新性
1)分离鉴定出西藏设施蔬菜主要土传病害病原物16种(类),其中发现新纪录寄主病害1个(白菜链格孢猝倒病),发现西藏新纪录病原菌5个(西瓜壳二孢Ascochyta citrullina、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黑胫茎点霉Phoma lingam、禾谷丝核菌 Rhizoctonia cerealis、内生集壶菌Synchytrium endobioticum),在中国首次报道,在国际同类研究居领先地位。
2)镰孢霉属(Fusarium sp.)鉴定和碳源、氮源利用研究。明确了我区蔬菜主产地根茎上的镰孢菌种类主要有3种,其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优势菌镰孢菌,明确了6个镰孢霉菌在不同温度、13种碳、氮源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和13种碳、氮源对镰孢霉菌生长的影响,为病原菌的培养性状鉴定及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在西藏尚属首次,在国内居先进地位。
3)对西藏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明确了菌丝生长的温度上限、下限和最适温度范围,对主要根病的初侵染源、传播途径、发生规律进行观察试验和田间调查研究,明确了主要根病的侵染循环、发生为害与温湿度、土壤带菌、耕作栽培、种子带菌和农事操作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居先进地位。
4)筛选出肟菌.戊唑醇(拿敌稳)、氟硅唑(福星)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16种防治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新型杀菌剂,西藏尚属首次,在国内居先进地位。
5)制定出西藏高寒地区设施蔬菜菌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和土传病害技术规程。针对我区高寒气候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西藏高寒地区设施蔬菜菌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和石灰氮日光消毒防治设施蔬菜土传病害技术规程。
6)首次发现了导致拉萨地区设施土壤质量恶化和适耕性下降的主要因素,并系统地研究了化学和物理防治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西藏设施蔬菜可持续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西藏尚属首次,在国内居先进地位。
7)首次探索筛选出环保、高效、节能的土壤消毒技术。首次在高寒地区系统地观察了太阳能消毒土壤的日温度变化,针对高海拔地区气候特点筛选环保、高效、节能的土壤消毒技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确定土壤消毒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完善土壤消毒配套技术,确立适合高海拔地区土壤栽培条件下的土壤消毒应用技术,为我区环保型日光温室土壤消毒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在西藏尚属首次,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8)首次分离筛选出拮抗能力较强的生防菌株10个,丰富了生防菌株资源。进行了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获得了高寒草地牧草内生菌ZA1与ZHA10拮抗能力较强的生防细菌菌株10个,为西藏设施蔬菜根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资源,填补了西藏地区关于生防细菌资料的空白,在西藏尚属首次,在国内居先进地位。
9)首次建立了西藏高寒地区土传病害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结合农业措施、生态管理、抗病砧木嫁接、土壤环保消毒和化学药剂等防治技术进行协调运用,创新性地制定了高寒地区设施菜地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无公害蔬菜生产,而且符合国家农业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和方向,在西藏尚属首次,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成果独占性:
1.3独占性
本项目在设施蔬菜苗期和土传病害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新型杀菌剂的筛选,发病规律,生防菌株的筛选和利用,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根际环境综合调控技术防治土传病害,环保型日光温室土壤消毒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建立了西藏高寒地区土传病害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并在主产区进行了防控示范,具有很高的实际操作和应用价值,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成果盈利性:
1.4盈利性
本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牵头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通过与国内重点教学科研单位兰州大学、甘肃农大、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联合攻关,组装了以农业措施和生态管理为基础,以抗病砧木嫁接防治和土壤处理防治为重点,合理交替使用药剂灌根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项目组同西藏隆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岗德林农民合作社、山南乃东县昌珠镇克松村蔬菜协会等单位通力合作,建立了3个设施蔬菜主要土传病害综合防控示范区,总体防效达95%,农药的使用量降低30~40%,示范应用810亩,挽回损失64.8万元,使项目区生产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经过2年多的示范推广,园区和岗德林蔬菜标准园接待了来自自治区的领导,院所及多县的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8000余人次,培训农牧民350人次(强化培训30人)、专业技术人员4名,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取得了显著的科研示范成果,为西藏设施蔬菜土传病害防控技术开创了一条新路径,这种机制将会给西藏设施园艺带来良好的综合效益。
成果持续性:
1.5持续性
本项目在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新型杀菌剂的筛选,发病规律,生防菌株的筛选和利用,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根际环境综合调控技术防治土传病害,环保型日光温室土壤消毒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建立了西藏高寒地区土传病害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并在主产区进行了防控示范,具有很高的实际操作和应用价值,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进行了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获得了高寒草地牧草内生菌ZA1与ZHA10拮抗能力较强的生防细菌菌株10个,为西藏设施蔬菜根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资源。
相信,高原设施蔬菜主要土传病害会有明显的防控效果,并及时为广大种植户提供设施蔬菜病害防治方面的服务。
成果先进性:
1.6先进性
1)分离鉴定出西藏设施蔬菜主要土传病害病原物16种(类),其中发现新纪录寄主病害1个(白菜链格孢猝倒病),发现西藏新纪录病原菌5个(西瓜壳二孢Ascochyta citrullina、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黑胫茎点霉Phoma lingam、禾谷丝核菌 Rhizoctonia cerealis、内生集壶菌Synchytrium endobioticum),在中国首次报道,在国际同类研究居领先地位。
2)镰孢霉属(Fusarium sp.)鉴定和碳源、氮源利用研究。明确了我区蔬菜主产地根茎上的镰孢菌种类主要有3种,其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优势菌镰孢菌,明确了6个镰孢霉菌在不同温度、13种碳、氮源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和13种碳、氮源对镰孢霉菌生长的影响,为病原菌的培养性状鉴定及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在西藏尚属首次,在国内居先进地位。
3)对西藏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明确了菌丝生长的温度上限、下限和最适温度范围,对主要根病的初侵染源、传播途径、发生规律进行观察试验和田间调查研究,明确了主要根病的侵染循环、发生为害与温湿度、土壤带菌、耕作栽培、种子带菌和农事操作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居先进地位。
4)筛选出肟菌.戊唑醇(拿敌稳)、氟硅唑(福星)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16种防治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新型杀菌剂,西藏尚属首次,在国内居先进地位。
5)制定出西藏高寒地区设施蔬菜菌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和土传病害技术规程。针对我区高寒气候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西藏高寒地区设施蔬菜菌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和石灰氮、威百亩日光消毒防治设施蔬菜土传病害技术规程,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6)首次发现了导致拉萨地区设施土壤质量恶化和适耕性下降的主要因素,并系统地研究了化学和物理防治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西藏设施蔬菜可持续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西藏尚属首次,在国内居先进地位。
7)首次探索筛选出环保、高效、节能的土壤消毒技术。首次在高寒地区系统地观察了太阳能消毒土壤的日温度变化,针对高海拔地区气候特点筛选环保、高效、节能的土壤消毒技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确定土壤消毒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完善土壤消毒配套技术,确立适合高海拔地区土壤栽培条件下的土壤消毒应用技术,为我区环保型日光温室土壤消毒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在西藏尚属首次,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8)首次分离筛选出拮抗能力较强的生防菌株10个,丰富了生防菌株资源。进行了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获得了高寒草地牧草内生菌ZA1与ZHA10拮抗能力较强的生防细菌菌株10个,为西藏设施蔬菜根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资源,填补了西藏地区关于生防细菌资料的空白,在西藏尚属首次,在国内居先进地位。
9)首次建立了西藏高寒地区土传病害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结合农业措施、生态管理、抗病砧木嫁接、土壤环保消毒和化学药剂等防治技术进行协调运用,创新性地制定了高寒地区设施菜地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无公害蔬菜生产,而且符合国家农业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和方向,在西藏尚属首次,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成熟度: 大批量
市场分析:
2.1市场分析
目前西藏高原蔬菜生产中土传病害发生严重,防治难度极大,既严重影响着全区蔬菜的可持续发展,又极大的影响蔬菜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广大菜农渴望并强烈要求科研部门尽快研究防治技术,提出防治对策并推广到各地。因此,该项目研究成果、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看好。
该成果建立了西藏高寒地区土传病害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分离筛选出拮抗能力较强的生防菌株10个,为西藏设施蔬菜根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资源;集成了西藏高寒地区土传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并大面积示范应用,土壤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土传病害得到抑制,蔬菜长势良好,为此,从恢复土壤良性循环的生态研究入手,对设施蔬菜主要土传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其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都是十分突出的。
商业模式分析:
2.2商业模式分析
及时将研究成果在生产中加以示范与应用。2年来共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农牧民群众、菜农、接待有关部队、实习生参观1500余人(次),其反映普遍较好,曾先后在拉萨、山南等地向菜农示范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项目主要成果示范应用面积累计达810亩,每亩增收800元,挽回经济损失64.8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随着我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的加快,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以及人们对无公害蔬菜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我区设施农业的加快发展,该项目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营销状况:
2.3营销状况
本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牵头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通过与国内重点教学科研单位兰州大学、甘肃农大、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联合攻关,组装了以农业措施和生态管理为基础,以抗病砧木嫁接防治和土壤处理防治为重点,合理交替使用药剂灌根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项目组同西藏隆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岗德林农民合作社、山南乃东县昌珠镇克松村蔬菜协会等单位通力合作,建立了3个设施蔬菜主要土传病害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品种选择、农业管理、环保型日光温室土壤消毒、抗病砧木嫁接、化学药剂防治等措施,从项目实施过程看,不论处理区还是对照区,地膜下无杂草生长,并且虫害发生轻,植株生长健壮,增加单位亩产量,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使项目区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状况,主要土传病害的总体防效达95%以上,实现农药的使用量降低达30~40%,大大降低了农药和化肥和使用量,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资料投入,而且能够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经过两年对土传病害深入系统的研究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科研示范成果,为西藏设施蔬菜土传病害防控技术开创了一条新路径,这种机制将会给西藏设施园艺带来良好的综合效益。
拟采取的转化方式: 合作研发;技术许可
应用推广的已投入情况: 90万元
资金需求额: 200万元
融资用途: 产品研发;市场开拓
核心管理团队人员情况:
核心管理团队人员情况
通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之间人员合作,为西藏人才培养提供条件,提高自治区以外人才在西藏工作的能力,对西藏农牧业发展产生有促进作用。培养西藏当地在蔬菜病害诊断、防治方面的人才4名,硕士研究生1名,组建了一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过硬的优秀团队。
张明兰,54岁,女,汉族,籍贯河南省,中共党员,副院长。植物保护专业、学士学位。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作物植物保护、成果转化及示范推广、农牧管理工作。在植物保护、成果转化及示范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富有成效的工作。主持和承担了10多项自治区重点重大科技项目,对我区农牧业生产现状及防治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植保保护等学术上见解独特。
代万安,44岁,男,汉族,籍贯四川省绵阳市,中共党员,副研究员。1991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保专业,大学学历。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作物植物保护、蔬菜栽培等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及示范推广工作。在园艺植物保护、无公害蔬菜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富有成效的工作。主持和承担了10多项自治区重点重大科技项目。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专辑、实用技术手册等4部,获得自治区级优秀学术论文奖4次;荣获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1项,三等4项,四等1项。培养蔬菜种植能手50余人,科技明白人200余人,举办培训班30余期2000人次,为我区的农民群众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树立了样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提高农作物单产、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治理结构:
5.1治理结构
本项目采取多学科合作方式进行,各单位在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研发、集成的基础上,通过及时交流,合作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负责各项技术培训,企业则主要负责技术的推广。产学研联合体以项目为基础,以效益为纽带,采取“统筹协调、权责明确、规范管理”的机制。
在设施蔬菜土壤病害严重的温室进行防控试验,建立了3个设施蔬菜土传病害防控示范区,进行土壤调控技术、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等示范应用,从成果实施过程看,植株生长健壮,增加单位产量,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土壤调控、土传病害综合防控等技术,示范应用面积累计达810亩,每亩增收800元,创社会经济效益64.8万元。
管理结构:
5.2管理结构
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项目组由项目实施单位的主持人指定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共同组成项目专家决策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细则,并长期蹲点示范指导,随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重大技术难题。项目示范点各县农牧局配合,主要是农牧民的管理。由专家决策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指导实施和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发生的各种问题。其中,课题主持人具有重大技术问题的最后决策权,项目资金的使用资金调度权,以及检查验收各学科项目执行情况的权力等。
经费管理严格按照财务专款,对投入的经费设立专户、专帐、专人管理,所有资金全部按项目安排使用,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项目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园艺科技成果、农民合作社等形式,采取“边攻关研究、边样板示范、边技术培训、边推广应用”的方法,加强园艺作物有害生物控制与安全生产的咨询、服务和转化。在搞好技术示范的同时,采用现场观摩、专家现场指导、培训、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农牧民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力。
评价机构: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验收、鉴定
评价方式: 鉴定;验收
评价日期: 2013年7月27日
评价意见:
7.3评价意见
2013年7月27日,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西藏高原设施蔬菜主要土传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成果进行了鉴定,形成如下意见:
成果针对西藏设施蔬菜土传病害频发的问题,采用植物病理学、生物防治学和土壤环境调控的原理,对西藏设施蔬菜主要土传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特征特性、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分离鉴定出西藏设施蔬菜主要土传病害病原物16种(类),其中发现新纪录1个(白菜链格孢猝倒病)、西藏新纪录病原菌5个。分离筛选出拮抗能力较强的生防菌株10个,引进筛选出肟菌、戊唑醇等16种高效低毒新型杀菌剂,研制出土壤消毒处理、抗病砧木嫁接、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温室环境因子调控等设施蔬菜主要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防效达95%,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建议:加快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