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2

  所属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生物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属其他学科、专业领域: 林业、生态

  单位名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成果简介:

  1.1科技成果简介

  该成果任务来源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006BAD03A1402,2009BADB2B0401,2009BADB2B04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6062,30070144)、也包括国家林业局“948”引进项目(2004-4-14)、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07B080701016,2004B5020201002)等部分研究内容,历时12年(2001-2012年)。组织鉴定单位为国家林业局科技司,成果登记号林科鉴字[2013]第10号。

  该成果针对红树林恢复与重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开展了互花米草生态控制、红树林菌肥接种壮苗、半红树育苗造林、消浪效应及其功能评价等试验研究与示范,系统地提出了红树林快速恢复和重建关键技术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为沿海滩涂消浪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已发表论文85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授权专利2项,颁布林业行业标准2项,建立试验示范林1800亩,并辐射推广4.8万亩,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成果创新性:

  1.2创新性

  该成果拓展了恢复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红树林恢复和重建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技术,系统性好、创新性强、实用性高,已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2项,颁布林业行业标准2项。

  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如下:

  1)在国内外首次开展速生红树林植物生态控制互花米草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不仅阐明了互花米草的生态控制机理,而且在控制互花米草再生与蔓延上取得显著成效,为互花米草的有效控制及红树林的快速恢复提供了经济实用环保的新方法,攻克了互花米草入侵的控制这一国际性难题。

  2)在国内外首次成功研制适用于滩涂育苗造林的红树林微胶囊菌肥,显著提高了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为突破红树林造林成活率低的技术瓶颈提供了新技术。

  3)系统研究滩涂后缘主要半红树植物的物候、育苗及造林技术,提出了红树-半红树林带的消浪防护林构建技术,制定了红树林消浪效益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消浪红树林带的林分结构标准,提升了生态防护功能。

  成果独占性:

  1.3独占性

  该成果是以多项关键技术为核心的集成技术,凝结了近12年以来红树林恢复技术研究方面的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精华,迄今已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2项,颁布林业行业标准2项,出版专著2部,具一定的技术独占性。

  成果盈利性:

  1.4盈利性

  该成果中各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可大幅度提高红树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降低红树林生态工程(乃至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建设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更好地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我国的红树林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成果持续性:

  1.5持续性

  该成果的参研单位主要有4家科研单位和3个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直接参研的科研人员40余名,组成了一支林学、生态学和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有较强创新实力的研究队伍。主持单位中国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是学科齐全、专业配套、国内一流的国家级林业科研机构,可为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及继续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目前,我国对沿海生态安全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沿海地区林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全力推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为沿海滩涂消浪红树林构建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政策等支持。

  综上所述,该成果具较好的技术储备和持续创新能力。

  成果先进性:

  1.6先进性

  该成果以森林培育学、恢复生态学、应用微生物学等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研究并突破了互花米草生态入侵、困难滩涂造林成活率低、红树林带宽度较窄等红树林恢复重建中的共性难题。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互花米草入侵的控制是国际性难题,国内外主要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控制,该项目首创利用速生红树林植物生态控制互花米草技术,同时实现红树林快速恢复和互花米草有效控制。造林成活率低一直是红树林恢复的限制因子,国内外主要采用营养袋育苗、丛栽密植等措施,该项目研制出适用于滩涂育苗的微胶囊菌肥,显著提高成活率。半红树植物是以往红树林恢复技术研究中的空白,该项目研究并提出其育苗造林技术,实现了半红树林带与真红树林带有机耦合。以往红树林消浪效应研究主要是对消波效果和影响因子分析,该项目提出了红树林消浪效应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消浪红树林带的林分结构标准。

  成熟度: 大批量

  市场分析:

  2.1市场分析

  该成果主要应用于我国南部沿海各地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港澳等)的红树林恢复和重建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科推动红树林恢复工程项目粗放经营现状的转变,提高造林存活率、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降低工程成本。目前我国的红树林恢复多为生境极其恶劣的中低潮滩和前沿裸滩造林,其恢复难度极大。因此,必须由各级政府有计划地投入充足的资金,并由专业机构负责,在民众大力支持下,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红树林的恢复重建工作。

  商业模式分析:

  2.2商业模式分析

  1)构建多元化合作推广体系;

  2)建设高素质的科技推广队伍;

  3)改进推广方式,完善林业技术市场、拓展服务领域;

  4)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研、教育、推广的有机结合;

  5)加强林业推广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成果推广应用的效率。

  营销状况:

  2.3营销状况

  成果推广要与各地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项目、红树林苗木产业化发展、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相结合。

  拟采取的转化方式: 合作研发

  应用推广的已投入情况: 105万元

  资金需求额: 200万元

  融资用途: 其他

  评价机构: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 联系电话:010-84238711

  评价方式: 鉴定

  评价日期: 2013年10月10日

  评价意见:

  7.3评价意见

  该成果系统性好,创新性强,实用性高,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建议要继续加强该成果的推广应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