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02
所属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生物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属其他学科、专业领域: 林业
单位名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成果简介:
1.1科技成果简介
1.1.1 项目概况
课题来源:948项目
课题立项名称:灰木莲和麻楝种质资源及培育技术引进
课题立项编号:2009-4-02
研究起止日期: 2009-2012
批准登记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批准登记号:2013热林03003
1.1.2 成果简介
成果重要性概述:
研究了麻楝和灰木莲繁殖、栽培和选育技术,其中从多种性状,含种子、苗木形态和生理,幼树光合特征,叶片挥发油含量、DNA分子标记等,系统地揭示了麻楝种源遗传变异及其遗传多样性特点,为麻楝定向育种提供证据;麻楝幼枝扦插繁殖上有突破,生根率达60%以上,开辟了繁殖新技术;首次对麻楝接种菌根菌,促生效果良好;掌握麻楝虫害发生特点,得出混交可显著减低虫害发生重要结论;揭示了灰木莲生长性状在种源和家系间变异特点和遗传参数,分析了密度效应;提出麻楝和灰木莲选育方法;总之,研究结果对麻楝和灰木莲的繁殖、栽培、选育及育种策略制定等提供了基础数据,对我国热带珍贵树种发展等有重要现实意义。
成果的技术关键、达到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关键技术:麻楝和灰木莲选育技术,麻楝和灰木莲繁殖技术,麻楝和灰木莲栽培关键技术;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灰木莲5个优良家系,4.5年生,平均树高为7.66m,年均为1.70m,平均胸径为11.62m,年均为2.58cm;麻楝5个优良种源,3年生的平均树高3.58m,年均高生长量为1.19m,平均胸径4.82cm,年均胸径生长量 1.61cm。
成果应用情况及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已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试验和推广种植了麻楝440亩,灰木莲340亩,应用在广东、海南广西和闽南的用材林、公益林和园林绿化,深受生产单位欢迎的;已经获得产值571.66万元。
成果推广前景分析:
麻楝为珍贵用材树种,麻楝属国际二类珍贵用材,在越南、泰国、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等有人工林种植,木材为高档木材,用途广泛,麻楝含有近90个phragmalin(柠檬苦素),部分具有昆虫拒食活性,对肿瘤细胞有毒活性和抗炎活性。灰木莲木材是室内装饰、家具或细木工的上等用材,也可供胶合板、车辆等高级用材。麻楝和灰木莲均也是优良绿化树种,市场前景广阔。国际市场上麻楝锯材价格高达1000美元·m-3。灰木莲为木兰科植物,高26-30米,相对速生,海南、广西和广东等有种植,商品材价格为2500元以上·m-3。因此,推广该项目相关技术可缓解人们对天然资源的依赖。华南地区逐步重视乡土或引种的珍贵阔叶树中的发展,因此灰木莲和麻楝成果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成果创新性:
1.2创新性
开展了麻楝和灰木莲系统引种、多性状系统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成果主要创新性内容是麻楝形态特征、光合特点、麻楝挥发油含量的遗传变异特点,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灰木莲种源/家系的系统选育和菌根菌生产和应用等。
成果独占性:
1.3独占性
近期难于获得从国外大量引进的麻楝和灰木莲种质资源,并难于复制其综合选育技术。
成果盈利性:
1.4盈利性
通过野外多点测定,选育出麻楝种源和灰木莲家系,其生长量明显提高,为其高效种植和增加单位面积产值创造条件。
成果持续性:
1.5持续性
掌握了麻楝和灰木莲多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遗传多样性,为麻楝定向育种奠定坚实基础,在麻楝挥发油含量深入研发等奠定坚实基础。
成果先进性:
1.6先进性
国内麻楝和灰木莲系统引种和选育还没有相关报道,国外报道有麻楝种源试验和灰木莲人工林种植试验,但多性状系统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报道不多,特别是在麻楝光合特点和分子水平多样性、灰木莲种源/家系的系统选育上未见报道。
成熟度: 小批量
市场分析:
2.1市场分析
已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试验和推广种植了麻楝440亩,灰木莲340亩,应用在广东、海南广西和闽南的用材林、公益林和园林绿化工程。
国内外对麻楝和灰木莲种植核心技术研究少,成果在技术层面有优势,其优良种源或家系林木种苗深受生产单位欢迎。
商业模式分析:
2.2商业模式分析
方式1:以科研单位提供优良种质资源和技术,林业生产单位或林农种植者生产优良种苗并种植人工林,采用科研-生产结合方式运行,并按协商比列共享人工林产生的价值。
方式2:体现林业科研无偿提供技术的公益性,以科研单位提供优良种质资源和技术,林业生产单位或林农生产优良种苗并种植,采用科研-生产结合方式运行,但科研单位除从部分种苗销售获得利益外,其他收益归生产单位或种植者。
营销状况:
2.3营销状况
成果价值是以现存试验林产值,及种苗和菌剂等销售形式体现,项目已经获得产值571.66万元。在华南用材林、公益林和园林绿化上,麻楝和灰木莲有市场需求,受生产单位欢迎的。根据市场需求定价,采用科研单位提供资源和技术,并结合生产单位推广,已经有示范林分布在华南地区,供新种植者参观。
拟采取的转化方式: 合作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
应用推广的已投入情况: 50万元
资金需求额: 200 万元
融资用途: 产品研发;市场开拓
评价机构: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东街18号
评价方式: 验收
评价日期: 2013年3月27日
7.3评价意见
评分:86.38分
2013年3月26-27日,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委托广东省林业厅在广州主持召开948及局重点科研森林培育组项目验收会议,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根据项目组提交的验收文件,结合现场查定意见,验收委员会采取听取项目汇报、审核资料、质疑答辩和综合评议等方式,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引进了灰木莲9个种源及119个家系,种子量14.7公斤,麻楝31个种源,种子量4.8公斤,及其培育技术;在广东、海南和福建等地,营建测试林示范林330亩,推广林450亩,合计780亩,获得经济产值571.66万元以上;
2.研究了麻楝和灰木莲繁殖、栽培和选育相关技术,其中从多种性状,含种子、苗木形态和生理,幼树光合特征,叶片挥发油含量、DNA分子标记等,系统地揭示了麻楝种源遗传变异及其遗传多样性特点,首次在种源水平开展挥发油含量和ISSR标记等研究,为麻楝分类、定向育种提供证据;麻楝幼枝扦插繁殖上有突破,生根率达60%以上,开辟了繁殖新技术;首次对麻楝接种菌根菌,促生效果良好;掌握麻楝虫害发生特点,得出混交可显著减低虫害发生重要结论;揭示了灰木莲生长性状在种源和家系间变异特点和遗传参数,分析了灰木莲密度效应;提出麻楝和灰木莲选育与评价方法。
3.选出灰木莲优良家系5个,4.5年生平均树高为7.66m或年均树高为1.70m,平均胸径为11.62m或年均胸径为2.58cm;选出麻楝优良种源 5个,3年生的平均树高3.58m或年均高生长量为1.19m,平均胸径4.82cm或年均胸径生长量1.61cm;撰写完成科技论文13篇,其中已发表论文3篇。
4.项目组织管理规范,经费使用合理。
该项目完成了合同规定的考核指标,验收委员会同意通过验收。
认定成果1项:麻楝和灰木莲种源/家系选择及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