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09
所属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生物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单位名称: 张掖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成果简介:
1.1科技成果简介(对科技成果进行总体描述。如有,可注明:课题来源、课题立项名称、课题立项编号、研究起始日期、研究终止日期,以及批准登记单位、批准登记号、批准登记日期等信息)
该项目来源于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下达的《荒漠区红地球葡萄设施延后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合同编号[2009]GTK03;项目期限3年,2009年10月-2012年8月;批准登记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登记号:2012y0685;批准登记日期:2012年12月27日。
利用冷凉、干旱和温热气候资源,以标准化栽培和现代技术为支撑,采用集成应用、试验示范、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集成、应用、研究、示范、提高的路线,以现有的主要栽培品种红地球为主,引进国内市场上比较畅销的优良品种11个,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优良品种2个。建立葡萄种苗繁育示范基地50亩,培育红地球葡萄优质苗木10万株;引进红地球葡萄砧木品种5个,筛选出抗盐碱、抗寒砧木品种2个。在高台、临泽已建好的日光温室建立红地球葡萄设施延后栽培技术示范点450亩。研究提出设施葡萄延后栽培的关键技术,建立荒漠区设施葡萄延后栽培集成技术体系,制定荒漠区红地球葡萄设施栽培技术规程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完善设施葡萄优质、高效、无公害、标准化的综合栽培技术。建立技术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培训农民技术能人200名、农民1000余人(次),有力地推动设施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本项目集成应用的技术成熟稳定,项目成果可在荒漠区设施葡萄产业领域中应用。
成果创新性:
1.2创新性
本项目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红地球葡萄设施延后栽培中施肥与灌水量,研究灌水量及施氮、磷量对设施红地球葡萄病害的影响;在河西走廊开展设施葡萄产业科技推广模式调查与分析,总结出荒漠区红地球葡萄设施延后栽培管理周年历,筛选出适宜河西走廊栽培的抗逆性较强的砧木品种SO4和5BB,总结出河西走廊红地球葡萄设施延后栽培的温湿度调控标准和调控技术,具有创新性。
成果独占性:
1.3独占性
本项目开展了设施葡萄延后栽培优化技术研究,总结提出了河西走廊设施葡萄延后栽培管理周年历、温湿度调控标准和调控技术,集成总结出了荒漠区设施葡萄延后栽培技术体系,填补了河西走廊在设施葡萄延后栽培中空白,有创造性发展。采用四元联系数多因素态势排序法分析原理及方法对引进的鲜食葡萄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了重离子对红地球葡萄插穗辐射诱变适宜剂量,开展了红地球葡萄不同砧木抗逆性试验研究,拓展了设施葡萄产业化发展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具有先进性。
成果盈利性:
1.4盈利性
张掖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光、热资源,大力发展设施葡萄产业,把设施葡萄产业发展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本项目通过对荒漠区设施葡萄延后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解决了荒漠区设施葡萄延后栽培中关键技术和问题,建立了荒漠区设施葡萄延后栽培技术体系和示范推广服务体系,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全面提高了设施葡萄栽培的整体科技水平和效益,促进荒漠区设施葡萄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成果持续性:
1.5持续性
该项目完成后,对促进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加快节水农业、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带来了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力的消化转移;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科技意识,农民从而提高设施葡萄产业的科技含量;有力的推动区域设施葡萄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城乡经济,加快富民富县进程,推进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步伐,对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先进性:
1.6先进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黑龙江到福建,从山东到新疆,设施葡萄栽培发展迅速,到2009年末,栽培面积突破100万亩,居果树设施栽培首位。全国各地的栽培实践表明,葡萄采用设施栽培不但成熟采收期能大大提前或延迟,而且能有效抵御各种不良环境因子对葡萄生产的影响,产量品质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大幅度增加。延迟采收或延迟栽培,树体萌芽前或成熟后,采用覆盖等综合技术措施延迟树体开花和果实成熟,使晚熟品种采收期延迟到12月中下旬或翌年1月,这是我国各地晚熟葡萄设施栽培新的发展趋势。我国北方寒冷地区,采用保温较好的日光温室进行栽培,早春进行覆盖,推迟树体萌芽,果实成熟后再覆盖保温,使果实在树体上“活体贮藏”,可延迟到1-2个月。在提高果实品质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还能解决部分晚熟品种由于生长期不够不能完全成熟的问题,扩大我国优质晚熟、极晚熟葡萄品种的栽植范围与栽植面积。目前,对葡萄设施栽培的试验研究很不系统,存在较多的空白点,尚未形成适于葡萄设施栽培的完整的综合管理技术体系。本项目在推广繁育、栽培技术的同时,对葡萄生长的影响因素、品种综合评价、砧木的抗逆性、重离子辐射诱变适宜剂量及设施葡萄产业科技推广模式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
(1)四元联系数多因素态势排序法在葡萄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于平福等(2005年)采用四元联系数态势排序分析原理及方法,对2002-2004年葡萄杂交后代比较试验新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估。应用表明:196和213为优良品种。741和296为较好品种。对照毛葡萄为较差品种;符合葡萄生产、加工的实际,方法实用,结论客观、合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项目采用四元联系数多因素态势排序法分析原理及方法,对引进的红地球、巨玫瑰、克瑞森无核、圣诞玫瑰、摩尔多瓦等鲜食葡萄品种比较试验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价了红地球葡萄的品质。
(2)重离子对红地球葡萄插穗辐射诱变适宜剂量研究
高智才等(1997年)以伊豆锦、先锋、巨峰、黑奥林等葡萄为材料,用空气等离子束对其腋芽进行辐照处理。安全照射时间为60-10秒,以40-25秒较为适宜。照射时间过长芽枯死,过短不起作用。李树榉等(2010年)以观赏桃休眠枝条为试材,利用60Coγ射线对7个观赏桃品种分两批进行辐照,观察研究γ射线对观赏桃的诱变效应。本项目首次红地球葡萄休眠枝为试材,开展了葡萄重离子辐射诱变育种适宜剂量研究。
(3)红地球葡萄不同砧木抗逆性试验研究
陈继峰等(2000年)开展了葡萄砧木的抗逆性试验,采用当年扦插葡萄苗移栽入盆,分别进行断水、加盐和灌水模拟逆境处理。结果表明,抗旱性、耐盐性和耐涝性都很好的砧木品种有520A、225Ru和5BB;其次为SO4、3309、SaltCreek和贝达;栽培品种巨峰和黑奥林的综合抗逆性差。本项目中首次以1103P、SO4、5BB、贝达、抗砧3号不同砧木嫁接红地球葡萄后,开展了不同砧木红地球葡萄嫁接苗的抗逆性试验研究,为红地球葡萄设施延后栽培种苗保障提供理论依据。
(4)红地球葡萄全光照喷雾嫩枝扦插育苗技术
红地球葡萄全光照喷雾嫩枝扦插育苗在国内未见报道。本项目通过试验观察,掌握了红地球葡萄全光照喷雾嫩枝扦插育苗技术。
(5)红地球葡萄设施延后栽培中施肥与灌水量配施数学模型构建与优化方案研究
王海龙等(2010年)研究了不同灌溉量对设施延后“红地球”葡萄膨大期生理生化特性和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影响。本项目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氮磷肥与灌水对红地球葡萄设施延后栽培产量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经模拟寻优,探索出了红地球葡萄设施延后栽培优化施肥与灌水量方案,为红地球葡萄设施延后栽培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6)灌水量及施氮、磷量对设施红地球葡萄病害的影响
顾军等(2010年)开展了室内药剂筛选试验和大田药效试验,筛选出了两种防治葡萄灰霉病的高效、无公害药剂,在生产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顾军等(2010年)选用有机铜制剂海正必绿与波尔多液进行了防病对比试验,以比较两种铜制剂在防病效果和负效应上的差异。本项目首次开展了磷肥、氮肥和灌水量对设施红地球葡萄的白粉病、灰霉病、黑痘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的研究。
(7)设施葡萄延后栽培管理周年历
沈珉等(2003年)根据本人多年的经验,结合江南地区的气候、土壤、新引进的品种及耕作习惯,对江南地区葡萄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加以总结,写成《葡萄栽培作业年历》和《葡萄病虫防治历》。本项目在红地球葡萄设施延后栽培技术推广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完成了荒漠区红地球葡萄设施延后栽培管理周年历。
(8)荒漠区设施葡萄产业科技推广模式调查与分析
杨立社(2007年)基于陕西苹果产业优势,通过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研究成果,以农业推广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研究和典型研究相结合、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系统地分析了陕西苹果产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陕西苹果产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的总体构想、发展模式选择与运作机制以及对策措施。张俊杰(2007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充分依托科教资源优势,探索和形成了政府支持型、大学示范型、企业带动型和协会组织型4种推广模式。本项目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农户进行了设施葡萄产业科技推广模式简介、劳动力、耕地、文化程度、通讯条件、葡萄科技信息需求、对科技推广模式的评价等方面的调查,首次了解了农民对设施葡萄产业科技推广模式的认知情况,为构建设施葡萄产业科技推广模式提供参考。
(9)荒漠区设施葡萄延后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梁玉文(2007年)等引进和集成国内外先进的设施葡萄栽培技术,通过创新的途径建立设施葡萄秋延后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总结出宁夏设施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整地、定植、枝蔓管理、花果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延迟采收技术、防寒越冬等方面的内容,为宁夏葡萄及设施水果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秦占毅(2012年)等经过5年时间的总结实践,汇集了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在非耕地荒漠戈壁上进行设施葡萄栽培的经验,总结出了适合甘肃敦煌地区的日光温室结构、温室建造技术、栽培技术等;并从品种选择、苗木准备、温湿度调控、修剪管理、花果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本项目集成总结了以定植贝达嫁接红地球葡萄优质大苗,套袋保活,前期控温抑制发芽、中期露地生长、后期保温延缓叶片衰老,有机肥施肥,生长季精细修剪,白粉病霜霉病防治,疏花疏果,保花保果,提高果品质量等为核心的设施葡萄延后栽培技术体系。
成熟度: 大批量
市场分析:
2.1 市场分析(重点阐明是否拥有核心资源应对竞争,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等。阐明特定产品和技术所面向的细分市场规模,如果是中间产品,请明确此特定中间产品的市场规模)
(1)国内市场的需求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果品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国内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因此生产含糖量高、果肉口感好、无污染的葡萄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在河西走廊栽培葡萄,由于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蓝紫光含量高,葡萄病害少,无需施过多的农药、化肥,生产的葡萄安全、适口。利用设施栽培和温湿度的综合调控技术,将设施葡萄的生长发育期延长,成熟期控制在元旦到春节果品需求量最大的季节,此时市场对葡萄需求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据有关资料预测显示,我省及周边的宁夏、内蒙、青海、新疆等省区,年葡萄果品总需求量在800-1100万吨。因此,规模化种植红地球、巨玫瑰、克瑞森无核、圣诞玫瑰等鲜食葡萄,批量生产鲜食葡萄果品势必会得到市场的青睐。
(2)产品的竞争能力预测
根据葡萄果品市场分析,河西走廊葡萄多数为普通类的葡萄品种,新优葡萄品种、高档葡萄果品较少。项目实施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都将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①采用新品种,实行科学管理。采用经过引种筛选的葡萄新品种,在栽培管理上科学应用综合配套技术,根据市场的需求人为控制果面颜色,生产人们喜爱的安全、好吃、好看的高档葡萄果品,彻底改变过去河西走廊葡萄品种少、果品档次低局面。筛选的红地球、巨玫瑰、克瑞森无核、圣诞玫瑰等鲜食葡萄极具市场竞争力。
②采用新技术。该项目采用的设施葡萄延后栽培的土壤改良、植株长势调控、微域环境生态因子的调控、病虫害无公害防控、花果管理、优化施肥、节水栽培等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显著提高了葡萄的果实品质,有效地推迟了果品的成熟期,将生产的葡萄在元旦至春节这一果品需求旺盛期上市,大大地提高了种植葡萄的经济效益。
③采用新材料。新材料应用是葡萄种植中的一大进步。如采用奇宝、保美灵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源氨基酸高钾营养液对葡萄适时喷施,可有效拉长果穗,增大果粒,避免了“玉米棒子型”果穗的形成,解决了果穗过紧容易导致灰霉、炭疽病菌滋生的问题,大大减少了病害的发生,提高了果实的品质。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源氨基酸高钾营养液喷施葡萄植株不仅绿色环保,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而且可减轻葡萄病害的发生,具有广阔的市场优势。
商业模式分析:
2.2 商业模式分析(重点阐明价值链情况,包括供应商、客户、其他合作实体及其他之间的交互关系,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情况等)
建立以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户、农户、专业技术协会、企业为主的优良技术推广模式,把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有效监控,以生产出绿色安全的产品,有力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强化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营销状况:
2.3 营销状况(重点阐明产品或技术是否需要培育新的市场,产品定价情况、营销渠道、产品推广模式,是否有典型的试用客户等)
通过葡萄销售加工公司+农户方式,发展葡萄订单生产,使公司和农民建立起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利益关系。农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也积极参与到技术应用过程,显著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
拟采取的转化方式: 合作研发
应用推广的已投入情况: 10万元
资金需求额: 80万元
融资用途: 产品研发;市场开拓
评价机构: 甘肃省科技厅、甘肃省林业厅
评价方式: 鉴定
评价日期: 2012年12月27日
评价意见:
7.3 评价意见
2012年12月27日,由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甘肃省林业厅主持,邀请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张掖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和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完成的“荒漠区设施葡萄延后栽培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与会专家通过听取汇报、审查资料、质疑讨论,形成以下鉴定意见:
1.该项目引进优良鲜食葡萄品种11个,筛选优良品种2个,从引进的5个砧木品种中筛选抗盐碱、抗寒砧木品种2个(5BB和SO4)。
2.对红地球葡萄插穗重离子辐射诱变适宜剂量进行研究,确定了半致死剂量LD50和半致矮剂量GR50标准。
3.集成了设施葡萄延后栽培的土壤改良、植株长势调控、微域环境生态因子的调控、病虫害无公害防控、花果管理、优化施肥、节水栽培等技术;建立了荒漠区设施葡萄延后栽培技术体系。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技术路线合理,数据翔实,在荒漠区葡萄设施延后栽培技术方面有所创新,成果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建议:进一步开展设施葡萄精细化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