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涵养区蜜蜂产业化促进综合技术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15-07-13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单位名称: 北京市蚕业蜂业管理站

  成果简介:

  1.1科技成果简介

  课题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课题立项名称:生态涵养区蜜蜂产业化促进综合技术体系建设

  所属项目及课题编号:科技支撑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课题编号:Z101105053710009)

  研究起止日期:2010年1月-2012年12月

  成果简介:

  本成果通过先导示范推进蜂业产业化发展,打造和延长具有首都特色的蜂产业链,建设蜂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实现龙头企业26.4%效益增长;研发新型蜂产品深加工产品2大类7个品种;在4个养蜂场开展中草药防治爬蜂病试验800群;引进示范熊蜂等授粉蜂种,示范授粉600棚;在密云县建立抗螨饲养及有机蜂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示范蜂群1万群;组织蜂农技术培训20次;引进蜜蜂优良品种(系)3种,示范西方蜜蜂1.1万群;在密云县建立1个蜜蜂生态观光与科技示范园。形成了高端研发,品牌服务和营销管理在京,辐射引导在外的服务模式,实现辐射带动周边乃至全国的蜂产业发展。

  本成果申请国家专利5项,制定北京市地方标准3项,制作蜜蜂授粉技术光盘一套,出版发行蜂产品知识书籍一册,发表学术论文6篇,取得了国内领先的技术研究成果。

  本成果立足生态涵养区经济发展,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以科技为核心,创立低碳养蜂、低碳生产加工的“双低碳”蜂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产学研企结合,实现了蜂产业同旅游观光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企业增产增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成果创新性:

  1.2创新性

  1、申请国家专利5项

  一种安全高端、全新口味的蜂蜜制作工艺(专利号:201210328377.0)

  一种富含花粉蛋白质的提取方法(专利号:201210243383.6)

  一种富含脂肪类物质的提取方法(专利号:201210243380.2)

  一种用花粉可溶性提取物制备的固体饮料(专利号:201210243253.2)

  熊蜂授粉专用蜂箱(外观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230284447.8)

  2、制定北京市地方标准3项

  《设施西瓜蜜蜂授粉技术规范》DB11/T 887-2012

  《设施草莓蜜蜂授粉技术规范》(完成报批,待颁布)

  《设施茄果类蔬菜熊蜂授粉技术规程》(完成报批,待颁布)

  3、制作蜜蜂授粉技术光盘一套

  《蜜蜂——草莓的月下老人》

  4、出版发行蜂产品知识书籍一册

  《健康长寿因子——蜂产品消费600问》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1日出版

  5、开发新型蜂产品深加工产品

  开发2类7个蜂产品新品种:

  根据以上专利的工艺和方法,与浙江海宁海宁康尔福保健饮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生产出四种花粉固体饮料,分别是:生姜花粉茶、红枣花粉茶、杭菊花粉茶、柠檬花粉茶。

  根据专利的工艺陆续开发出三种蜜膏产品:玫瑰蜜膏、桂花蜜膏、金银花蜜膏。

  成果独占性:

  1.3独占性

  课题主持单位为北京市蜂业管理部门,整合了北京最优秀的蜂业科研团队,包含了国有龙头企业、北京市农科院信息研究所、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以及北京市最大的两家蜂农专业合作社,对课题研究领域有数十年的研究基础,在蜜蜂饲养管理、基地建设、良种引进、蜂授粉、蜂产品加工等领域掌握着最核心、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而且课题研究还得到了国家级蜂业科研机构(中国农科院蜜蜂所)及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指导,这样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是其它蜂业私营企业无法比拟和复制的,所以该课题研究的技术内容具有独占性。

  成果盈利性:

  1.4盈利性

  项目应用和推广情况:

  1、研发新型蜂产品深加工产品2大类6个品种;

  2、在4个养蜂场开展中草药防治爬蜂病试验800群;

  3、引进示范熊蜂等授粉蜂种,示范蜜蜂授粉5000棚,熊蜂授粉600棚。

  4、在密云县建立抗螨饲养及有机蜂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示范蜂群1万群;

  5、引进蜜蜂优良品种(系)3种,示范西方蜜蜂1.1万群;

  6、在密云县建立1个蜜蜂生态观光与科技示范园。

  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实施3年至今,共创直接经济效益7498万元。其中:

  1、蜂农生产原料蜂产品收入

  开展标准化蜂产品生产,引进、选育3个优良蜜蜂品种,带动养蜂农户300户,示范蜂群16000群,其中蜂蜜高产蜂种蜂蜜产量提高36%,王浆高产蜂种王浆产量提高43%,蜂胶高产蜂种蜂胶产量提高12倍,蜂产品质量提高而使得价格提高近20%,平均群增收340元左右,应用蜂群三年累计经济效益3448万元,增收1272万元,户均年增收3.9万元。

  2、新型蜂产品深加工产品效益

  研发2大类7个新型蜂产品深加工产品,目前已全面投放市场1年零5个月,消费者反映良好,创经济效益1600万元。

  3、蜜蜂、熊蜂租蜂售蜂收入

  开展蜜蜂、熊蜂授粉研究与示范,应用设施西瓜、草莓、茄果类作物授粉6万多亩(棚),实现租、售蜂产值2250万元。

  4、蜂业旅游观光收入

  “蜜蜂大世界——蜜蜂主题生态文化观光园”和“蜂彩馆”初步建成并接待游客1.3万人次,创经济效益200万元。

  成果持续性:

  1.5持续性

  课题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北京市蜂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了蜂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下设蜜蜂授粉研究室、蜜蜂饲养研究室、蜜蜂病害研究室与蜂产品开发研究室,分别由北京市蜂业各领域中、高级以上职称专家担任四个研究室主任,设办公室、试验室并挂牌。利用自身资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蜂业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提供研究及技术服务,保持可持续发展。

  成果先进性:

  1.6先进性

  1、在行业管理领域开展创新,重点加强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严格的蜂药监管制度,蜂药由各区县蜂农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管理、出售(非营利性)和发放,购买种类、数量和出售价格等接受市蚕业蜂业管理站的监督。为每个养蜂农户建立蜂病发生及用药情况档案,对治疗使用的药品类型(包括有效物质)、诊断的具体病情、剂量、用药方式、疗程、法定安全间隔期等要进行详细记录。为防止滥用抗生素现象,养蜂农户禁止私自购买和使用蜂药,一经发现或举报属实,则在行业内进行通报,任何企业两年内不会收购该农户所产任何蜜蜂产品。管理水平在国内、国际都属于领先水平。

  2、授粉领域在国内率先提出了3个地方标准,并在熊蜂种质资源评估、熊蜂人工饲料、熊蜂授粉专用蜂具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获得外观新型专利一项。

  3、蜂花粉深加工技术取得国内领先地位

  开发花粉蛋白提取技术,蛋白质提取率在74%以上,而普通水提物(未经酶解)的蛋白质提取率仅为28%左右,酸热法破壁(蒸汽爆破法)蛋白质提取率仅为58%,本研究大幅度提高了花粉蛋白质的提取得率。且花粉蛋白酶解成小分子肽段后,使活性肽和营养成分更易溶解,且易于被人体吸收,避免了过敏反应;工艺简单,适应大规模生产需要;生产过程容易控制,不确定因素少;加水量少,干燥及后期制成加工品是干燥耗能少,酶解温度高,破壁时间短且乙醇可以再回收利用,生产成本降低;提取物抗氧化作用好。

  开发花粉脂肪类物质提取技术,采用碱性蛋白酶破壁,不仅释放了胞内的脂肪,其碱性条件使促使脂肪分解成脂肪酸,提高了其在乙醇及水中的溶解度,使得目的产物-脂肪类物质得率高,≥64%,提取产物中脂肪含量≥4.4%;生产过程容易控制,不确定因素少,无毒性溶剂残留;加水量少,提取物干燥及后期制成加工品是干燥耗能少,碱性蛋白酶解水提后,沉淀用乙醇萃取,不仅可提高脂肪类物质的溶出率,且乙醇可以再回收利用,节约成本。

  成熟度: 大批量

  市场分析:

  2.1市场分析

  该成果投入市场的产品主要有三种口味的蜂蜜膏及四种口味的速溶花粉茶,都是根据成果的四项发明专利技术研发的深加工新型蜂产品制品,保留了蜂产品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的同时,还增加了口味的选择、改良了口感,投入市场以后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但由于宣传和销售还不到位,该产品在蜂蜜、花粉产品消费中的市场占有率还不是很高,但发展前景很好,利润空间也较大,有比较乐观的市场潜力,值得进一步开展宣传和市场营销,预计每年的销售规模会呈现30%幅度的增长。

  商业模式分析:

  2.2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该成果推出的新品已成为下属国有企业的主推特色产品,但还不是销售的主流产品,销售模式也主要是跟公司的销售保持一致,以专卖店和专柜销售为主。

  营销状况:

  2.3营销状况

  产品目前销售主要还是作为蜂蜜和花粉的系列产品的中间分子进行销售,目前已全面投放市场1年零5个月,消费者反映良好,创经济效益1600万元。

  拟采取的转化方式: 合作研发

  应用推广的已投入情况: 700万元

  资金需求额: 1200万元

  融资用途: 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其他

      治理结构

  管理结构:

  5.2管理结构

  评价机构: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评价方式: 验收

  评价日期: 2013年2月22日

      评价意见

  2013年2月22日,北京市科委组织专家对北京市蚕业蜂业管理站承担的“生态涵养区蜂产业科技示范与产业化促进工程”课题(Z101105053710009)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审阅了相关材料,经质询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本课题建成蜂产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实现龙头企业26.4%效益增长;突破了花粉酶解等技术,研发新型蜂产品深加工产品3大类8个品种;在4个养蜂场组织开展中草药防治爬蜂病试验;引进并扩繁示范熊蜂等授粉蜂种,示范授粉600棚;建成抗螨饲养及符合国际有机要求的蜂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示范蜂群1万余群;组织蜂农技术培训20次,培训人员累计超过1200人次;引进蜜蜂优良品种(系)3个,推广示范1.1万群;建立1个蜜蜂生态观光与科技示范园。

  2、本课题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制定北京市地方标准3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出版发行蜂产品知识书籍1部。制作发放蜜蜂授粉技术光盘4000多套。

  本课题立足生态涵养区经济发展,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以科技为核心,创立低碳生产、低碳加工的“双低碳”蜂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实现了蜂产业同旅游观光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企业增产增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组织管理规范,完成了规定的考核指标,验收材料齐全,经审计经费使用合理,建议通过验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