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持续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应用

发布时间:2015-07-20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

  单位名称: 国家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果简介:

  1.1科技成果简介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棉花持续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课题编号:2006BAD21B02)”,研究起始日期:2006.1-2010.12;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 “棉花生产关键技术开发、集成与示范(项目编号:200731133)”,研究起始日期:2007.1-2010.12。

  成果比准登记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批准登记号:20130121;批准登记日期:2013-07-19

  由国家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持,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5家共同承担,40家协作单位联合执行,组成180多人的骨干团队,参与人员达1226人,经过六年的实施完成。按照优势联合,力量集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攻关创新,集成配套的思路,采取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高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方式,实施专题研究与集成示范、多学科协同、兵地互融的运作模式,围绕棉花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目标,在高产保优栽培、水肥高效协同调控、重大害虫防治、全程机械化技术、专用棉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十个专题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技术配套完善、和技术体系集成示范的工作,获得了一些棉花高产高效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创新,经历了大面积示范应用的检验,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成果在理论层面提出和完善了干旱区棉花再高产的理论,在技术层面创新了干旱区棉花再高产生产技术,在技术集成应用方面构建了干旱区棉花持续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在管理机制方面提出实践了“一个项目三个平台”机制。

  本成果技术示范应用面积,累计1527.77万亩,社会经济效益达80.74亿元 。

  成果创新性:

  1.2创新性

  项目提出了实现棉花超高产的技术途径、高光效的“三高三长”生理特征等理论依据;建立了“三足一早”(蓄足底墒水、保足基本苗、补足盖顶肥和早灌第一水)为核心技术的亩产皮棉200公斤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构建了节水灌溉下棉花生育期全程水肥精细化调控技术;提出了棉花调亏灌溉技术;明确了滴灌棉田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并建立了综合治理技术;创制了基于线切削工作机理可单组仿形的打顶部件、组合模块式采摘台和机械钳夹式精量穴播器等三种工作部件;创建了可稳定实现亩产皮棉200公斤的棉花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制定了适应各示范区的亩产皮棉200公斤生产技术规程,在12个示范区定向培育亩产皮棉2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田16.54万亩,创建了领先于世界水平的大面积高产棉田;高产示范面积累计413.65万亩,皮棉单产≥166公斤/亩。

  获得专利授权2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92篇,其中被SCI收录8篇;撰写科技著作3本;制定发布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1项、企业标准5项,研究制定高产栽培及水分高效利用等技术规程7套。

  成果独占性:

  1.3独占性

  项目所获得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具有独占性。

  成果盈利性:

  1.4盈利性

  本项目所获农艺性成果,纯属公益性,无偿提供给植棉农场、植棉户,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所获专利、新产品、新机具,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等可获的一定的收入。

  本项成果应用后,地面灌棉花皮棉单产150~180公斤/亩、单方水产皮棉0.51kg,肥料利用率提高12%;膜下滴灌棉花皮棉单产180~200公斤/亩、单方水产皮棉0.71kg,肥料利用率提高15.2%;建立对自然天敌安全、对重大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累计技术辐射250万亩,对棉花重大害虫的总体控制效果达80%以上;完成机械点播机、驱动耙、残膜回收机等三类棉机产品产业化及规模化推广应用,整机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机具总数量3000余台;形成农机具新产品中试线3条,建成生产线8个,年生产规模2950台。

  成果持续性:

  1.5持续性

  项目所取得的的可稳定实现亩产皮棉200公斤的棉花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为大面积实现亩产皮棉200公斤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的新产品经济型采棉机、棉花打顶机、静电喷雾机及新型残膜回收机等,均为棉花生产持续高产高效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

  成果先进性:

  1.6先进性

  科技查新结果表明:在国际范围内的检索查证,除本项目成果外,国内外未见与本项目研究特点相同的成果公开报道。

  自治区科技厅组织成果鉴定会,罗锡文、吴孔明院士等9人的鉴定委员会鉴定意见认为:项目研究成果属国内外首创,总体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熟度: 大批量

  市场分析:

  2.1市场分析

  目前,新疆棉花平均亩产皮棉2010年113.13公斤、2011年117.93公斤,距高产技术亩产皮棉200公斤的水平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本项目形成的适应于各生态区的棉花持续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亩产皮棉200公斤的棉花生产技术,为新疆和同类型区棉花高产高效生产和大幅度提高新疆棉花单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通过棉花超高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全区三分之一的滴灌棉田实现亩产皮棉200公斤的高产目标,实现全疆地方棉花平均亩产皮棉超过150公斤,比照2010年全区棉花亩平均单产113公斤计算,亩新增皮棉37公斤,应用前景必将十分广阔,社会经济效果巨大。

  项目取得技术研究、集成技术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干旱区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理论和技术,为我国棉花生产的同类型区栽培、土壤肥料、植保、农业机械化、项目管理等学科领域的重要技术理论和科技实践提供了依据和经验。所取得的各项研究成果丰富和充实了这些学科的内容,在专业领域研究和教学中也可起到指导和参考依据。项目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多领域联合攻关,技术起点高,研究路线、方法科学合理,项目成果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先进性,可直接在新疆棉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对世界同生态类型棉区高产生产具有重要借鉴、指导意义。

  商业模式分析:

  2.2商业模式分析

  本项目研发的农机产品,可通过进入政府推广目录——政府补贴目录,获得小于30%的补贴,其余农户自购,对使用者按单位面积收取机具作业费。植棉户获得减少人工投入,节本增效的受益。

  拟采取的转化方式: 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其他

  评价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成果奖励办

  评价方式: 鉴定

  评价日期: 2013年7月19日

  评价意见:

  (2013)新科鉴字第0121号“新疆棉花持续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应用”成果鉴定意见

  2013年7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聘请区内外专家,对国家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农业科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新疆农垦科学院完成的“新疆棉花持续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进行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审阅了完成单位提交的整套技术资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质询。经充分讨论,形成以下鉴定意见:

  一、项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针对我国干旱区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并存、高产棉田重演性差、植棉比较效益下滑等突出问题,对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水肥高效利用耦合调控、重大虫害综合防治、关键机具和全程机械化、专用棉区域布局标准化生产等理论和技术内容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并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持续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显著效果,对支撑干旱区棉花持续高效生产、保障国家棉花战略地位意义重大。

  项目采用的技术方法与路线合理,数据、资料可靠,分析论证科学,难度、规模和工作量很大。

  二、项目采用农机和农艺技术相结合,取得如下创新成果:建立了“三足一早”(蓄足底墒水、保足基本苗、补足盖顶肥和早灌第一水)为核心技术的亩产皮棉200公斤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了节水灌溉下棉花生育期全程水肥精细化调控技术;提出了棉花调亏灌溉技术;明确了滴灌棉田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并建立了综合治理技术;研制了基于线切削工作机理可单组仿形的多行打顶机,创制了组合模块式采摘台和机械钳夹式精量穴播器。

  项目总体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项目获得专利授权27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制定1项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5项企业标准已颁布实施;开发新产品5大类21项;发表论文92篇,其中SCI(EI)收录8篇;出版专著3部;建成试验基地15个,中试线3条,生产线8条。在新疆棉花主产区累计示范推广1527.77万亩,新增效益80.74亿元。

  项目技术成熟,应用价值特别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


友情链接: